真實在誰的那一邊?

真實在誰的那一邊?

有很多好萊塢的天才大片運載著匪夷所思的最先鋒的思想,比如1999年橫空出世的《黑客帝國》,就一舉改變了所有觀眾對於網絡與現實世界的思維模式。這部電影建立在一個“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系統程序”的世界觀之上,提醒我們注意生活中的一些反常現象,那些可能都是可以證實我們活在虛擬世界中的依據。

這種細思恐極的世界觀,讓我在走出電影院之後很長時間沒有恢復過來。一直深度淪陷在“世界是否是虛擬的”這一問題中。問天問地,問個不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嗎?真實的世界,會不會全是代碼和運算?《黑客帝國》拋出了一個哲學中最最基本的概念:存在或虛妄,也就是說我們眼前所看到,聽到,聞到,嗅到的東西,是否真的存在,還只是我們腦中一個虛妄的影射。

與我一樣深井冰似的沉陷在這個問題中的人,不在少數。記得為了解釋“世界是否是虛擬的”這一問題,知乎用戶@陸寶寶從其女友身上看出了些許端倪,他認為,他的女友可能是個NPC(Non-Player-Controlled Character非玩家控制角色),因為她總是重複說過的話,動不動就獨自發呆原地轉圈,這都是一個NPC該有的表現。他還表示,光的波粒二像性證明,一個虛擬的世界需要大量的高速運算來支持,系統為了投機取巧省略量子層面的渲染,也一定會省略玩家視線以外的渲染,所以只要他堅持出其不意地回頭看女友,總有一次系統會來不及反應,女友會變成一團線框。故事的最後,為了掩蓋世界的真相,女友被安排和他分手了。

真實在誰的那一邊?

回到《黑客帝國》,在這部電影中,人工智能和人類展開了一場末日大戰,最後人類以失敗告終,期間人類把天空弄得黑暗一片,處處閃電,因此也使機器無法利用太陽能作為能源,所以機器只好利用人類的生物能作為他們維持正常運作的能量。機器把人類像種莊稼或放牧一樣培養在某個基地,是為了矇蔽人類的意識,機器用器件控制了人類的大腦和神經中樞,使人類產生幻覺,讓人類感覺好像自己還生活在只有人類本身的正常世界中。模擬、控制人類世界的系統就叫Matrix(譯作矩陣或母體)。由於一個複雜的系統無論你做得多麼完善,多麼自洽,總是無可避免的會有一些不可控因素,或者偶然因素,而這些不可控因素的發展最終會使整個系統從有序到無序。被Matrix控制的某些人類總會感覺某些地方不對勁,所以有些人覺醒了,從Matrix中回到真實世界中,他們不斷去喚醒更多感覺異樣的人類,而後就組建了人類基地——Zion(錫安,也譯作猶太人的故鄉,代表人類最後的家園),而同時這些人中會有一個是The One(救世主),具有超凡的能力,準備帶領人類贏得戰爭的勝利,打敗機器。可是這些人類反抗鬥爭的運行,都只是Matrix本身的自我升級的過程,如此這樣循環反覆了五次。為什麼每一次設計升級沒過多久就會系統崩潰?後來Architect(設計師)找到了原因:是人類本身的不完美性決定了這樣的Matrix系統不能成功。到了第三代的Matrix,由於設計師意識到一個完全決定性的系統是無法完整描述人類的生活,所以他用了一些不太完美的思路,即由一種直覺性的方程來調查人類的心理某些層面,這個就是Oracle(先知)誕生的原因,先知就是一種帶有偶然性而非決定論的複雜人性,其實先知是《黑客帝國》中出現的人物中智商最高的。最終在第六次人類鬥爭中,由於Oracle(先知)和Neo(尼奧)的共同努力,救世主尼奧(Neo是one的混拼,暗指The One,Neo也可從發音上認為和New相同,這也暗指他和上五代救世主不一樣)回到Source(代碼源,我始終沒有弄明白Source到底是硬件還是軟件,還是兼具兩者),尼奧的出現是Matrix中一些不等式的殘留部分的總和,是異常程序的最終形式。無論設計師多麼努力也無法通過完美的數學公式把他消除,尼奧的誕生也是Matrix的必然。成功地回到了Source的尼奧,將身上所攜帶的代碼重新插入主程序,去升級Matrix,終於打破了循環,人類最終和機器和解,迎來了暫時的和平。

真實在誰的那一邊?

這就是《黑客帝國》的世界觀: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世界,也許只是科技高度發展後人工智能反噬人類社會的結果,世界早已是一個被人工智能佔領的機械世界,而人體被渾身插滿管子泡在營養液裡,中心計算機運算出的虛擬世界信息通過管子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大腦中,讓處在電腦程序中的人類意識對真實的世界一無所知。在黑客帝國的世界中,每個人上班、下班、然後其他,每天都在選擇,每時都在選擇,選擇的結果卻早在他選擇之前被註定,而他們卻認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在覺醒到來之前,所有人根本不認為自己的現實生活被Matrix控制。《黑客帝國》中Matrix控制人類的思路,與上世紀末誕生的“缸中大腦”理論不謀而合,美國當代哲學家希拉里•懷特哈爾•普特南認為,“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其實這種想法在古老的東方早就產生了,莊子《齊物論》“夢蝶”的寓言故事充滿了夢幻迷離:“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到底是蝴蝶化為莊周呢,還是莊周化為蝴蝶,誰又能分得清楚?即使這一刻不是活在夢中,但又與夢有什麼區別?真實與虛幻,生死與物化,人生真是一場大夢。

真實在誰的那一邊?

到底什麼是真實世界,什麼是虛擬世界?從莊周夢蝶到《黑客帝國》,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細思恐極的思路:誰是真的,誰是假的,誰是玩家,誰是角色,誰是主人,誰是道具,到底誰在操縱誰?據說有一個號稱一代科幻神作的遊戲《命運石之門》,其設定是在一次又一次時空穿越輪迴中搏鬥,直到最後跨越世界線(當年愛因斯坦在四維空間的基礎上提出了“世界線”的概念)拯救了所有人。整個《命運石之門》的主線,就是世界線的變動與修復。當後期超大回環的神展開轉折,那個神秘的“機關”漸漸露出冰山一角的時候,那種感覺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最具挑釁性的是,遊戲中的人物,還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對你們來說我們是在屏幕裡面吧?咕咕咕,那就大錯特錯了,在屏幕裡面的是你,你以為是現實的世界,全部都是虛構的,當然也包括你自己。真實的現實在我們這邊。”

真實的現實,到底在誰的那一邊?莊周還是蝴蝶?矩陣中的人類還是機器大帝設計師?

真實在誰的那一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