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導體:從單體項目到萬億產業集羣

西安高新綜合保稅區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具美汝接待過不少來西安高新區考察的企業,對方的第一句話往往就是:“聽說三星投你們這裡了,我們也想來看看”。

從2012年西安高新區成功引進三星電子存儲芯片項目,到2014年5月正式投產,再到不久前三星半導體存儲芯片二期項目在西安開工,現在的西安已有100多家配套企業跟進,形成了從原材料和設備的研發生產,到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及系統應用的完整產業鏈。

一個千億級的半導體產業集群,正在西安呼之欲出。有分析指出,這將有助於西安市進一步鞏固全球半導體產業基地的地位,推進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步伐,促進陝西全球半導體產業集聚發展。

不只是三星,近年來美光、華為、中興以及阿里、京東等行業龍頭企業不斷加大在西安投資。僅2017年,包括三星二期在內的,吉利、華潤、華僑城、阿里巴巴、騰訊、亞馬遜等36家知名企業相繼落戶西安,簽約引進項目847個,投資規模達2.35萬億元,達到歷年最高。西安這片投資沃土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正在逐步顯現。

這也令韓國駐華大使盧英敏感慨:“韓國有句話說,想看中國千年文化要到西安。但我想,想看中國的未來,要到西安來。”

從單體項目到100家配套企業

事實上,從上世紀60年代,西安就是重要的半導體基地,新中國最早的第一塊集成電路也是在西安微電子所誕生的。

但西安半導體產業主要是民營企業,規模一直較小,沒有形成骨幹龍頭企業,而且在產品工藝、核心技術等領域和世界領先水平差距較大。

2012年,西安高新區成功引進三星電子存儲芯片項目,一期項目總投資達100億美元。這一項目是三星海外投資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項目,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行業最大外商投資項目。兩年後,三星電子存儲芯片一期項目竣工投產,創造了“陝西速度”和“西安效率”。該項目帶動了100多家配套企業落戶。

陝西省半導體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長何曉寧對記者介紹,三星來之前,西安的半導體企業數量大約有6~70家,現在有200多家。這些公司不只是在西安設有辦事處或者銷售公司,而是在西安有研發、生產的企業。這是三星落戶後,對半導體企業帶來的變化。

何曉寧舉了個例子,此前西安有兩家做半導體制造的2條6寸線,一個是西嶽電子,一個是衛光半導體。三星來之前,它們需要的所有配套原材料都來自省外,甚至連包裝的箱子都需要從沿海地區拉過來。自從三星到來以後,這些企業的配套甚至連西安高新區都不用出。

目前,西安已形成從原材料和設備的研發生產,到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及系統應用的完整產業鏈。不僅如此,這對於陝西省半導體產業的上下游集聚和人才培養,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

據統計,三星西安半導體項目帶動了上百家配套企業入駐,包括美國空氣化工、日本住友、華訊微電子等一大批國內外企業。此外,陝西許多電子信息科研機構和企業,受到三星項目投產後的帶動和輻射效應,上下游企業能享受到更便利的配套服務,從而降低成本提高工藝。

具美汝透露,剛開始,三星工廠的所有設備全部來自進口,但現在有幾臺設備是啟用了國內的廠商,其中上海一家半導體設備公司的設備就在三星西安半導體工廠中試用,這為國內的半導體行業關聯企業帶來了機會。此外,高新區還給三星介紹過陝西當地的企業,三星也派技術團隊和它們進行交流。

“國內的很多半導體企業,尤其是設備廠商特別希望能進入到包括三星、海力士、臺積電這樣的國際性企業,從而和國際接軌,這能夠提升它們設備的品質。但半導體是非常精細的產品且價格昂貴,對設備的使用非常嚴謹,因為這會影響到半導體產品的品質。”具美汝表示,能夠進到三星的工廠,說明國內企業也得到了帶動。

以三星西安半導體工廠為龍頭,和產業鏈本土品牌的集體崛起,一個千億級的半導體產業集群,正在西安呼之欲出。

此前,陝西的集成電路產值100多億,2016年陝西省半導體產業產值是500多億。“這500億是什麼概念呢?國內整個半導體產業地位陝西排第四,前面有上海、北京、江蘇。原來我們的規模是排第八位。”何曉寧說。

帶動中國半導體產業

為什麼是西安?

事實上,引進三星之前,重慶、四川、湖北都提出過做半導體,但何曉寧認為其中落實的很少。而陝西幾屆省領導,矢志不渝地將半導體作為省重點產業來抓,這樣才有了三星項目的落地。

作為省談判小組的組長、直接參與了西安與三星二期項目2輪談判的西安市市長上官吉慶概括為“硬條件”和“軟實力”。一方面,西安在戰略地位、城市能級、發展機遇等方面“硬條件”的不斷提升,另一方面,西安在營商環境、政府服務、幹部作風等方面“軟實力”的持續改善。

近兩年來特別是東部的成本上升很快,但是陝西特別是西安在成本方面相對有較大優勢。比如,水電氣成本比東部低30%左右,人力成本低40%左右。

此外,對於外資企業來講,西安高校數量繼北京、上海排全國第三,每年有高校畢業生接近30萬,可以提供充足的人才。

而從芯片市場來看,此次三星半導體存儲芯片在西安二期項目的投資,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也有著深遠影響。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同時聚集著全球主要的手機、IT廠商。但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的產品需求達到1.40兆元人民幣,國內自給率僅為38.7%。同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超過2600億美元,已經替代原油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

何曉寧評價,陝西半導體產業間接地促進全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三星項目落戶後,引起了中國整個層面上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三星剛投產的2014年國家出臺了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緊接著2014年9月,成立集成電路基金。

在製造強國的路上,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扶持政策的落地,包含手機、芯片在內的電子產業鏈已經開始集體覺醒並竭力趕超。例如華為海思在人工智能芯片上的厚積薄發,紫光展訊在市場技術上展開較量,在產業話語權的爭奪上,外界看到了更多來自中國企業的身影。

工信部部長苗圩說:“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將繼續保持旺盛活力,集成電路企業可以大有作為。”他還表示,“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推動製造業擴大對外開放,為外商投資集成電路等先進製造領域提供更多機會。”

三星此次擴大投資,也進一步表明了三星貢獻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意志。

這樣大規模的投資,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中西部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熱情。此前,中國的半導體產值的比重一直都在沿海如江蘇、北京、上海、廣東等地,但現在,陝西周邊的中西部省份都將半導體產業作為重中之重去抓,這才有了長江存儲落戶武漢,格羅方德落戶成都,力晶落戶合肥。如今的中西部半導體產業越發成為重要一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