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學老師和學生成爲微信好友之後……

當大學老師加了學生微信之後,和學生的聊天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 祝福信息遍地開:逢年過節的時候發祝福信息,不過有些一看就是群發,禮節性客套;


2. 期末尬聊不怕尬,求分信息才重要:顯而易見,尬聊都是浮雲,分數才是關鍵;


3. 空空如也:也就是有些學生自從加了大學老師微信之後一句話也沒有說過,安安靜靜的躺在好友列表裡面,久而久之,大學老師並不知道這個學生是誰;


4. 關係不錯互動多:這類基本屬於和老師關係不錯,有事沒事都可以聊一聊;


5. 師生問答or通知:有些學生在學習上、學校活動上甚至生活上的遇到一些問題,會想到和自己的大學老師溝通提問,而大學老師也在微信裡面耐心回答。或者大學老師通過微信通知學生需要做什麼事情。

這些其實很平常,一般人的微信都有相似的情況,熟悉的人日常調侃、普通的同事和合作夥伴每逢節假日的祝福信息、公司群的通知信息、加了好友卻從來不說一句話也不知道對方是誰……只是把這些都對應到師生的身份上,卻賦予了另外的意義。

彌補互動交流短板,師生關係更有人情味

近些年來,大學校園裡常常出現課上老師講課,課下學生很少能找到老師,師生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交流都非常少的情況,大學師生彼此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而在微信流行之後,在師生的微信群裡,老師常常會分享一些乾貨、案例或者其它有價值的文章等,或者對課上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有時候還會發些紅包活躍群裡氣氛。藉此,大學老師還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每當大學老師在群裡分享這些的時候,群裡的學生也大都會感謝老師分享,受益頗深等,而這些都是通過社交網絡的非正式溝通增加互動,深入地進行專業探討,彌補師生交流不足的短板。

当大学老师和学生成为微信好友之后……

此外,朋友圈的盛行,很多大學老師會在朋友圈展現真實的自己,自拍、旅遊、吐槽、生活、工作……在朋友圈裡,學生會看到大學老師不一樣的一面,學生接觸到大學老師的形象變得立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我們也常常看到大學老師發的朋友圈有很多學生的點贊評論,互動交流,一片和氣昇平,熱鬧非凡。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微信裡的師生關係真的表面看到的和諧嗎?

小微這裡有一個真實的事例:有一位大學老師,基本上每天都會發自拍,而自拍下面每次都會有學生評論“老師今天也好漂亮!”“老師的照片真的是自帶濾鏡。”……這麼一看挺和諧的對不對,可是小微卻聽到好些同學私下吐槽“哎喲我去,又發自拍了,她不煩我都看煩了。”“發發發,每天都發差不多的,我都不知道在評論了說什麼了,還是隻點個贊吧。”“如果可以,我好想屏蔽她的朋友圈哦。”……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事例,或許並不能代表什麼,但也說明了師生朋友圈的存在的某些現象。此外,每當期末來臨,有部分老師發現在微信和自己互動的學生明顯增加且次數頻繁,這是為什麼相信老師們都大概瞭解。

当大学老师和学生成为微信好友之后……

其實,有些學生看大學老師的朋友圈時,內心是小心翼翼的。有大學生曾對小微說過,有時候他想忽略掉老師的朋友圈,但是看到自己很多同學都在那條朋友圈裡點贊留言求表現,自己也只有隨大流給老師點贊評論。後來他發現,好些同學跟他一樣,覺得別人都這樣做了,自己不去點贊不大好。

但也有老師表示,其實學生在自己朋友圈內外怎麼樣都沒關係,這很正常,就算不是學生,普通人也會有“”兩副面孔”,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不能否認有些老師通過朋友圈、微信群和學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係,促進了自己的教育工作。當師生關係融入了社交媒體,優劣必定都會存在,這需要看師生之間的取捨。

那老師看到的學生朋友圈呢?

emmm……說實話,大學老師不一定看到學生說真心話的朋友圈。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師生斷交”風波,起源於學生在個人微信朋友圈的不當言論被導師看到。當時的很多大學生網友紛紛表示,“再也不敢在自己朋友圈發表自己的言論。”“以後發一些朋友圈一定要記得先屏蔽自己的大學老師。”

而現實中,很多大學生確實會在特殊時候屏蔽自己的大學老師,比如在網上看到一篇吐槽大學老師的文章十分有共鳴,轉發到朋友圈,但是卻不會忘記屏蔽自己的老師,以免老師看到後對自己印象不好,期末過不了。比如,對不喜歡大學老師,會發一些隱喻的話到朋友圈,雖然已經是隱喻的了,但還是會以防萬一的屏蔽大學老師……

也因此,大學老師在學生的朋友圈看到的就往往是學生自己的一些生活、自拍、旅遊、學習等相對正面的朋友圈,大學老師看到了往往是覺得有趣的就留言點贊互動一下,或者直接略過。不說熱鬧,但也分外和諧。

上述的所有情況,並不能完全代表當下社交媒體下的師生關係。但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師生會選擇用社交媒體交流,這應該是順勢而為的,因為通過社交網絡增進師生交流優勢明顯。

那有弊端嗎?當然有!例如,利用社交媒體頻繁進行溝通,混雜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師生的身份也易處於模糊的狀態,公私難以分明;依託工具的交流,更多的只是泛泛而談,缺乏更深層次的交互,始終難以實現面對面交流的暢快和思想交融……如此種種,是社交網絡應用於師生互動環節面臨的一些問題。因此,如何加以應用需要師生自行探索,社交媒體時代的師生關係,尺度也需要師生自己來把握。

当大学老师和学生成为微信好友之后……

相關:大學老師加學生好友後的正確姿勢

在學生成長的路上,師生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社交媒體可以被當作教學、交互工具,但是也有一系列重要的問題需要考慮:隱私、內容的恰當性和安全性,這些都應該全面考量。社交媒體僅是師生課外交流的一種方式,對於如何把握好課外交流和互動的尺度,範德堡大學的艾莉森·平格里教授提出了以下幾個對策:

1. 清晰瞭解時空的界限。

在學期開始之前,思考一些問題,例如:你想要學生怎麼稱呼你?在家時你是否希望學生給你打電話?學生是否可以在非辦公時間去辦公室找你?

2. 認識到互動也是教學的一部分。對於“以教為中心”的課堂,課外活動相對侷限,然而,隨著“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普及,切實可行的非正式場合的交流也是被鼓勵的。

3. 明白學生個人學習偏好及你自己的教學風格。因為一對一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瞭解學生學習所獲及個性化問題的交流機會,差異對待需要引起重視。不要假定所有的學生採用的都是同樣的學習模式,事實上,學生學習的方法千差萬別。同樣的,考慮下自己的角色——信息專家?個人榜樣?論的引導者?評估者?顧問?等等,選擇你最適合的角色來擔當。

4. 謹記自己的專業角色和個人角色。額外的交流將模糊職業和個人界限,隨著額外交流和互動的增多,學生將很可能看到不那麼正式的你的行為,這在某些情況下來說很好,但是對於那些希望在額外交流中依然保持絕對正式的關係的老師來說,這極具挑戰。

5. 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希望課下聯繫。考慮班級上學生的個性差異是極有幫助的。一些學生對課下與教師的互動極感興趣,但是也有一些學生會盡可能避免這樣的額外聯繫。拒絕課外交流並不是拒絕某個人,而可能是因為緊張不安或者時間太滿。那些安靜的以及處於社交尷尬境地的學生最需要被關注。

6. 充分利用辦公室時間。許多教職員工發現,即使他們的辦公時間及地址在課程綱要中明確寫出了,學生也很少利用起來(除非考試前或者分數存在爭議)。思考下為什麼學生並不會在你辦公時間找你。他們知道你辦公的確切位置嗎?他們關心的是他們不知道聊什麼或者他們的問題看上去很愚蠢?結對來訪或者小組式的交流會不會讓他們更舒服?

当大学老师和学生成为微信好友之后……
当大学老师和学生成为微信好友之后……

作者 | 麥小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