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數據是關鍵,需求是根本

近年來,在製造業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及電子商務迅速崛起的多重推動下,中國物流行業正在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迅速轉型,智慧物流產業迎來發展機遇期。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市場規模達3380億,較2016年增長21.1%。未來預計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市場規模保持持續高速增長,2020年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達5850億。在“工業4.0”和大數據的背景下,需求被不斷激發,中國智能物流行業未來有望迎萬億級大市場。針對智慧物流的相關熱點問題,本期專題特別採訪了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王繼祥。

物聯網技術,智慧物流發展的重要基礎

物流是物質資料從供應者到需求者的物理運動,是運輸、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等多項基本活動的統一整體。對於物流的概念,王繼祥表示:“把物質連接起來的系統是物流,物流的核心是物質資料流動過程中的計劃、運籌、控制,因此物流是系統思維的產物,由於物流的連接特點,使得‘信息的連接’成為了推動物流發展變革的核心動力。正是基於此,物聯網的發展實現了物流過程中的作業對象、設備等信息的連接,奠定了智慧物流的發展基礎。”

王繼祥,男,1963年5月生,河北豐南人,教授/研究員。商務部聘任物流專家,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兼倉儲設施與技術應用委員會主任、國家郵政局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智慧物流首席特約專家。其他主要社會兼職有: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物聯網專業特聘教授、臨沂大學物流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寶開物流系統有限公司高級顧問、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特聘專家等,共發表各類研究論文 90多篇,完成各項研究報告與諮詢報告60多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各項獎勵30多次,有四項成果通過部級鑑定。

自2009年,在國家大力倡導下,中國物聯網技術呈現發展熱潮,在物流領域,物聯網技術逐步得到普及應用。基於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應用,王繼祥在2009年首次提出了“智慧物流”概念,開始大力倡導“智慧物流”。

對於智慧物流概念,王繼祥認為:智慧物流,指的是基於物聯網技術應用,實現互聯網向物理世界延伸,互聯網與物流實體網絡融合創新,實現物流系統的狀態感知、實時分析、精準執行,進一步達到自主決策和學習提升,擁有一定智慧能力的現代物流體系。

根據智慧物流定義與技術架構,王繼祥提出了智慧物流的三大組成體系:智慧思維繫統、信息傳輸系統和智慧執行系統。

智慧思維繫統是物流大腦,是智慧物流最核心的系統。大數據是智慧思考的資源,雲計算是智慧思考的引擎,人工智能是智慧思考與自主決策的能力。

信息傳輸系統是物流神經網絡,智慧物流最重要的系統。物聯網是信息感知的起點,也是信息從物理世界向信息世界傳輸的末端神經網絡;互聯網+是信息傳輸基礎網絡,是物流信息傳輸與處理的虛擬網絡空間;CPS(信息物理系統)技術反應的是虛實一體的智慧物流信息傳輸、計算與控制的綜合網絡系統,是互聯網+物聯網的技術集成與融合發展。

智慧執行系統是物理世界智慧物流具體運作的體現,呈現的是自動化、無人化的自主作業,核心是智能操作執行中智能硬件設備的使用,體現的是智慧物流在倉儲與配送領域的全面應用。

自動化技術,智慧物流系統的執行核心

自動化技術是智慧物流系統應用層的執行操作的技術,當前在物流行業應用的自動化技術主要包括:

(1)自動分揀技術,包括各類機器人揀選、自動輸送分揀、語音揀選、貨到人揀選等各類自動的分揀技術;

(2)智能搬運技術,主要指通過自主控制技術,進行智能搬運及自主導航,使整個物流作業系統具有高度的柔性和擴展性,例如搬運機器人、AGV、無人叉車、無人牽引車等物料搬運技術;

(3)自動立體庫技術,指的是通過貨架系統、控制系統、自動分揀系統、自動傳輸系統等技術裝備集成的自動存儲系統,實現貨物自動存取、揀選、搬運、分揀等環節的機械化與自動化;

(4)智能貨運與配送技術,包括貨運車聯網、智能卡車、無人機系統、配送機器人系統等。

據王繼祥介紹,2017年物流系統自動與智能的作業方面,物流自動化技術發展最快。在自動立體庫建設領域,2017年市場需求增長在30%左右;在自動輸送分揀系統領域,隨著電子商務物流高速增長,市場需求預計呈現35%左右的增長;智能穿梭車與貨架系統前幾年處於爆發增長階段,在2017年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增長速度在25%;物流機器人是機器人的七大應用領域之一,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堆碼跺等技術裝備近兩年都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市場增長速度繼續保持在20%左右,機器人分揀技術進入爆發增長階段,市場增長速度在30%以上。

王繼祥表示,“在智慧物流執行系統方面,目前物流自動化技術獲得了快速發展,配送終端的智能貨櫃、無人機、機器人技術開始進入應用階段,自動駕駛卡車、地下智能物流配送系統等技術成為關注熱點。我們認為目前智能執行系統正在從機械化、自動化向智能硬件全面發展演進,未來演進方向是系統級和平臺級的智能硬件組網應用,實現執行系統全面無人化與智能化。”

多層次,中國智慧物流行業發展的特徵

中國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讓物流業機器取代人工成為趨勢,另一方面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帶來了對物流的柔性化與個性化需求,推動物流系統向資源整合、全面優化、協同共享、敏捷響應方向發展,也對智慧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髮展,為智慧物流創新發展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無論是以阿里、京東等為代表的電商企業,還是以順豐、圓通、韻達等為代表的快遞企業,以及各種車貨匹配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城市物流配送企業、物流信息化平臺企業,都開始大力發展智慧物流。

談及當前我國物流行業向智慧化轉型的發展現狀,王繼祥認為多層次、多樣化是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的基本特徵:“中國有最先進的智慧物流技術,如阿里的‘物流大腦’、京東的‘無人倉’,但也同樣存在大量的依靠人工的落後的物流環節。總而言之,中國正在由物流大國向物流強國邁進。

對於智慧物流行業的未來發展,王繼祥認為:首先,數據必然是其中的核心,現在中國經濟社會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新一代智能製造,包括智能物流,數字化是基礎。提“智能”一定要有數據驅動,只有數據量達到一定的層級才能通過計算和分析實現智慧化的應用。目前物流企業都開始重視物流數據收集、分析與應用,基於大數據預測的前置布倉技術讓物流實現了先行,緩解了雙十一等物流高峰階段的物流配送壓力。基於數據分析的物流全程優化運籌為企業物流發展插上了翅膀。但考察各個公司物流系統,包括先進的智慧物流系統,目前智慧物流思維繫統能夠做到“自主決策”,實現軟件定義物流的系統還很少見;其次,需求是促進行業發展的根本,中國物流行業目前之所以發展呈現多層次,原因在於各行業、各用戶對於物流需求的多樣性,中國龐大的人口基礎促進了電商市場的高速發展,推進了快遞業的飛速發展,從而給無人倉、物流大腦等先進智慧物流技術提供了發展的需求和應用的場景。但作為服務行業,智慧物流的發展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據經濟和社會需求,從信息化和標準化做起,因地制宜、實事求地推動智慧物流的發展。

智慧物流:數據是關鍵,需求是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