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1700」、「811三元」後 爲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2018年8月,寧德時代為日產軒逸純電動汽車裝機137臺,系統能量密度為123.78wh/kg,全部都為三元軟包電池,而此前,寧德時代出貨僅有方形電池。

業內人士指出,以方形為主的寧德時代開始供應軟包電池,其實是拉開了軟包動力電池搶佔市場的序幕。


繼“21700”、“811三元”後 為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關於軟包電池的熱點頗為頻繁。9月14日,主打三元軟包疊片電池的捷威動力獲得復星投資,計劃五年內成為國內前三的動力電池企業; 9月初,專注三元軟包電池的孚能科技完成10億多美元的C輪融資,將在歐洲建立電池生產中心;8月初,億緯鋰能與戴姆勒簽訂《供貨協議》,將為戴姆勒供應三元軟包動力電池……

顯然,話題不斷的軟包電池正在成為繼“21700”、“811三元”後,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的新晉“網紅”。數據顯示,在2018年1-7月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電量TOP20中,純軟包電池產品的電池企業有7家,加上正在開發的企業,軟包電池企業的數量上升至12家,佔比達60%,表明軟包技術路線得到越來越多電池企業的重視。

其實,軟包電池會火一點都不意外,畢竟軟包由於其特定的包裝材料和結構,相較方形和圓柱還是有一定的性能優勢的,主要體現在安全性、比能量、循環壽命和靈活設計上。正是由於軟包技術路線的性能優勢,LG化學成為了全球範圍內客戶最為廣泛的電池企業;而在國內,孚能、捷威動力、卡耐、北京國能等等企業都是軟包技術路線的代表企業。


繼“21700”、“811三元”後 為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但同時,高性能往往也意味著高門檻。軟包電池雖然性能突出,但其一致性較差,成本較高,容易發生漏液和脹氣,且在成組過程中需要額外的殼體,PACK工藝複雜程度高,這也意味著軟包需要更高的技術和資本。

為什麼軟包電池會成新晉“網紅”

有專家指出,軟包電池此時在國內走紅,一方面是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資本的湧入,軟包電池性能優勢凸顯,尤其是在能量密度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去年三元軟包電池企業批量供貨電芯單體比能量在180-210wh/kg,系統能量密度130-150wh/kg;今年批量供貨的三元軟包電芯單體比能量最低210wh/kg左右,個別企業單體比能量260wh/kg的電芯產品已經達到量產水平,系統能量密度輕鬆過140wh/kg,甚至達到160-180wh/kg。

另一方面,由於國內乘用車市場的興起,尤其是國外車企對軟包三元動力電池的“青睞”,大大刺激了國內軟包電池市場。

這導致了以方形為主的動力電池企業開始加速軟包電池佈局。除寧德時代外,國軒高科、力神電池、億緯鋰能等國內排名靠前的方形動力電池企業都在加速研發甚至已經量產了三元軟包電池。這些產品主要面對中高端乘用車市場,進一步促進軟包電池市場應用佔比提升。

同時,此前專注物流車的軟包電池企業也開始將目光轉向乘用車,包括國能電池、天勁股份、盟固利動力、微宏動力等軟包動力電池企業都將乘用車作為今年的重點開拓市場,從商用車領域向乘用車領域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乘用車主機廠偏愛軟包電池以外,資本市場對軟包電池的 “關注”也能從側面反映軟包電池的火爆程度。

7月,復星國際(00656)宣佈通過旗下復星高科及基金,向天津市捷威動力工業有限公司投資,為其產能規模擴充和開拓海外市場補充“彈藥”;9月14日,捷威動力正式與復星國際簽訂戰略投資協議。

8月,遠景集團宣佈將控股日產汽車旗下電動電池業務和生產基地AESC,同時收購日本電氣旗下的電池電極生產業務公司NEC能源元器的全部股權;

9月,孚能科技宣佈完成了C輪融資,累計融資超10億美元,籌得的資金將用於加速擴張其全球汽車電池生產基礎設施,並正式啟動了歐洲生產中心項目減少。

頻繁的資金湧入,預示著軟包電池將進一步擴大動力市場滲透率,其中在產品質量、技術、規模和資金等方面有競爭實力的電池企業也將獲得更多的機會甚至在軟包電池領域造就第二個寧德時代也不一定。

國內軟包電池企業生存近況

蓋世汽車瞭解到,國內有不少電池企業從創立之初就專注於軟包電池的研發製造,而從目前來看,這些企業整體都還過的不錯,其中排名靠前的有捷威、卡耐、孚能、國能、天勁、萬向A123等。

捷威動力

捷威動力成立於2009年,主打三元軟包疊片電池,產品主要定位於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車領域,是國內率先開發並量產三元體系鋰離子動力電池的企業之一,公司具備了單體電池、模組、電池管理系統及電池系統的完整開發能力。


繼“21700”、“811三元”後 為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目前捷威自主研發的軟包電芯能量密度已達到245Wh/kg。預計在2020年,單體能量密度將達到300Wh/kg、系統能量密度達到220Wh/kg。公司主要客戶有長安、奇瑞、東風、上汽、吉利、長城、廣汽、江淮等。

產能方面,捷威目前已建成1.5GWh,預計2018年底將達到2.5GWh,同時捷威將根據行業發展情況及市場佔有率目標來制定未來產能規劃,預計到2023年新增38GWh產能,累計產能達到39.5GWh。

值得一提的是,捷威動力剛剛獲得了復興的戰略投資,計劃五年內成為國內前三的動力電池企業。

孚能科技

孚能科技是國內最先實現220wh/kg電芯量產的企業,一直堅持三元軟包路線,並通過一體化電池模組設計,系統能量密度可以達到170wh/kg,在技術儲備和產業化上領跑國內同行。孚能今年將主推240Wh/kg能量密度電池的市場化應用。


繼“21700”、“811三元”後 為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也正是基於在技術和產品上競爭力,孚能科技已經給北汽新能源、江鈴、長安、長城、瑞麗、昌河等車企實現批量供貨,今年3月,其還通過了德國戴姆勒集團VDA6.3過程質量審核成功進入戴姆勒供應商體系。

在產能上,孚能未來三年要投入大概120億,用於國內的產能擴產,佈局華南、華東、華北三大地區,產能要達到35GWh,向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供應商之一的2020年願景邁進。

國能電池

國能的三元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都採用軟包的技術路線,產品廣泛應用於乘用車、商用車、客車領域。


繼“21700”、“811三元”後 為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針對漸漸興起的乘用車市場,國能電池開發的軟包三元材料電芯能量密度已經達到230wh/kg,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超過了150wWh/kg。與此同時,2018年上半年,國能電池正在重點開發軟包三元材料電芯,高能量密度達到260wh/kg,系統能量密度可超過170Wh/kg,可以滿足未來2-3年補貼調整的標準要求。預計該系列產品將在2018年底上市。

在產能規劃上,國能電池在在2017年加速了在全國範圍的戰略布點,先後在北京、鄭州、襄陽、重慶、海寧、南昌、新餘、龍巖等地設立基地,總產能達到11.2GWh。同時還在滁州、新鄉規劃新的動力電池項目。

天勁股份

天勁股份創立於2006年,是一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智能製造提供商。公司採用軟包疊片工藝,材料體系包括三元和磷酸鐵鋰,是國內領先的軟包動力電池企業。


繼“21700”、“811三元”後 為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新能源專用車電池裝機總電量約8.42GWH,同比增長165%。其中,天勁股份三元軟包裝機總量全國排名第二,並拿下了物流車三元軟包電池裝機量冠軍寶座。截止目前,天勁股份的三元軟包動力電池/組完成年銷售量超過21350套,實現銷售額超10億元。

在新能源物流車領域取得良好成績之後,天勁股份開始向市場更大的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進軍,通過產品升級應對補貼退坡和提升市場競爭力。目前已經開始為國金汽車、奇瑞汽車、知豆汽車、合眾汽車、北汽銀翔等車企的新能源乘用車車型提供電池配套。

卡耐新能源

卡耐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與日本英耐株式會社等共同出資成立,一方面擁有汽車行業的背景,一方面擁有日本的技術基因,是國內最實現批量提供三元軟包電池的企業之一。


繼“21700”、“811三元”後 為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但由於國內軟包市場一直不溫不火,卡耐經歷了幾年的蟄伏後才漸漸開始嶄露頭角,尤其是從今年6、7月開始,卡耐一躍成為國內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企業。

目前,卡耐已量產的三元軟包電芯能量密度為220Wh/kg,今年計劃量產產品能量密度達到250Wh/kg。預計今年年底產能釋放後,總產能為6GWh。未來兩年產能計劃擴至10GWh,並於2020年實現單體能量密度為300Wh/kg。

萬向A123

萬向A123堪稱國內鋰電界的一匹黑馬,在今年1-7月的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中,萬向A123躍入了第9。要知道,2017年度,萬向A123的排名還是第21。


繼“21700”、“811三元”後 為何軟包成電池企業新晉“網紅”?


據悉萬向A123的前身是美國A123系統公司,2012年7月申請破產後,美國A123被萬向收購, 經過幾年的技術積累後,萬向A123終於厚積薄發,於2017年12月獲上汽通用260萬套48伏超級磷酸鐵鋰電池訂單,訂單金額超10億美元,一躍成為國內極具競爭力的動力電池供應商,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近年以來萬向A123投入大量的精力加速高比能電池的研究工作,按照規劃,到2019年將實現能量密度280Wh/kg的產品量產,到2020年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到2022年達到350Wh/kg,到2025年達到400Wh/k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