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並不孤單,16省市公積金貸款餘額超警戒線


北京並不孤單,16省市公積金貸款餘額超警戒線


文丨西部君

二套房“認房又認貸”,最高貸款額由80萬調降為60萬元;貸款金額與公積金繳存年限掛鉤,每繳存1年可貸10萬元,最高可貸120萬元……

近日出臺的北京公積金新規,在輿論場激起不少浪花。新規對年輕購房群體可能造成的影響、公積金餘額是否不足、是否與樓市調控有關等議論在短時間內廣泛流傳。

在回應中,有關方面稱北京公積金結餘的現金資金截至上個月有120億,是滿足剛需的。但相關負責人又表示,公積金中心需要考慮資金的充分運用,不能讓一部分申請人貸到錢,一部分貸不到錢。箇中意味,大家自行體會。

借這個機會,西部君梳理下全國範圍內,公積金的整體運行情況。

1.公積金政策收緊,北京不是特例

《全國住房公積金2017年年度報告發布》顯示:

截至2017年末,我國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124845.12億元,繳存餘額51620.74億元,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7.68%和13.13%。

就全國的總體情看,公積金的基本面應該可以說是好的。甚至因為有大量餘額“趴”在賬上,公積金的運用效率過低一直受到詬病。

不過,這種局面的轉折點,或者說公積金內在的結構性矛盾,或在去年已經到來和進一步突顯。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雖然2017年全國公積金住房貸款率(個人住房貸款額度/繳存餘額)為87.27%,比2016年末減少1.57個百分點,但仍超過85%的警戒線,且貸款餘額依舊持續走高,2017年比2016年末增長了11.14%。

北京並不孤單,16省市公積金貸款餘額超警戒線

所謂轉折點是指,2017年全國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254.76萬筆、總計9534.85億元,分別比2016年降低了22.21%和24.93%。

也就是說,公積金的實際發放額已有明顯下降,從2016年的12701.71億元降到2017年的9534.85億,一改2014年到2016年的持續上升態勢。

這種情況的出現,不排除幾個方面的因素,比如去年全國多地房屋限購政策進一步升級,影響了實際的房屋交易數量,公積金的貸款額度自然跟著下降。

另一個原因,則如此次北京的新規一樣,去年以來多地公積金提取和貸款政策趨緊。此前媒體就報道,僅今年,就有廣東、內蒙古、廣西等省份和一些地級市相繼調整了公積金提取政策,收緊了異地購房、離婚購房提取公積金等操作。

可見,從全國看,北京其實並不孤單。這次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關注,一來,是作為一線城市的眼球效應在那,輿論話語的表現力強,二來,是政策的收緊力度確實較為突出。

2.公積金繳存背後的秘密

據《全國住房公積金2017年年度報告發布》,2017年全國各省市公積金的繳存和結餘情況如下:

北京並不孤單,16省市公積金貸款餘額超警戒線


北京並不孤單,16省市公積金貸款餘額超警戒線


北京並不孤單,16省市公積金貸款餘額超警戒線

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公積金繳存餘額在3000億元以上的地方有,北京、上海、江蘇、山東、廣東,其中廣東更是唯一一個達到4000億以上的省份。

餘額較小的,山西、廣西、海南、重慶、貴州、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新疆兵團等則在1000億以下。

公積金繳存餘額狀況的分佈特點很明顯:餘額高的都是經濟發達且體量大的省市,低的地方則基本上都來自西部地區。這主要與各地的實繳人數、工資水平直接相關。

透過公積金的繳存數據,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

比如,北京的實繳單位數量不到上海的一半,實繳職工數量也比上海少了近80萬人,但是,繳存額卻比上海高出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在平均工資水平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北京的機關事業單位多、國企多,相應的繳存標準高,應是主要因素。

而廣東儘管公積金的繳存餘額居全國第一,但它的公積金貸款率(見後文),卻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為廣東工廠企業多,勞動力數量大,但繳納公積金的職工裡,流動人口占比高,導致公積金的運用率低。這與北京形成了鮮明對比,反映出兩個地方,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另外,全國去年公積金人均繳存1.36萬元,大多數省市的人均繳納額度都介於1—2萬元之間,但也有例外。

比如,北京、西藏的人均繳存額度突破2萬,分別為2.34萬、2.25萬。北京的原因前面說了,西藏則是得益於轉移支付力度大,平均工資水平也處於全國前列。

唯一低於1萬的地區是河南,僅為8201元。這與河南的平均工資水平在全國處於相對靠後的位置,是對應的。

3.多地公積金現金餘額告急

一個地方的公積金真實運作情況,僅看繳存餘額是看不出來的。公積金的貸款發放額度才更能反映真相。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

北京並不孤單,16省市公積金貸款餘額超警戒線

2017年,公積金貸款發放額度高於500億的省份有六個,分別為江蘇、廣東、山東、浙江、上海、北京。它們同時也是繳存餘額的大省。

相應的,寧夏、青海、西藏等,由於人口少,繳存額度小,貸款發放額度也比較低。

從變化情況看,2017年有22省市的公積金貸款發放額度出現負增長,其中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北京、上海、天津降幅超30%,北京、上海、天津更是超過50%,分別為50.1%、50.5%、78.0%。

增速超過10%的,僅有青海、新疆兵團、西藏。

具體貸款額度,17省市超千億,其中,江蘇、上海、北京、廣東、浙江、山東、四川7省市貸款總額超2000億元。江蘇、廣東、上海、北京更是超過3000億。

說明這些地方,公積金的運用效率較高,但同時也意味著公積金的貸款率在高位運行,“挖潛”的空間不足,也即後續的貸款發放和公積金的可持續運轉面臨較大壓力。

按照85%的貸款率警戒線,2017年超過警戒線的省市有16個。而2015年只有10個,2016年為12個,數量上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

其中,超過90%的有10個,浙江、安徽、天津,更是超過100%,也即這三地的公積金現金餘額其實已經為負。

像北京2017的貸款率為94.11%,繳存餘額為3719.37億,也即現金餘額只有219.17億元。而據官方最新透露的數據,北京公積金中結餘的現金資金截至上個月只有120億了,說明餘額仍在繼續下降。這為此次北京政策驟然收緊提供了現實註腳。

但不是所有地方都在收緊。像去年西藏、青海、新疆兵團、陝西、海南、廣西、山西、寧夏8省市公積金貸款餘額增速超20%。這些地方的貸款率在全國來看,本來就不高,樓市調控相對寬鬆,房屋成交量未受較大影響,公積金的貸款活躍度仍處於上升通道。

總的來看,全國公積金的運行狀況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公積金貸款率,大多已處於高位,公積金的良性運轉面臨壓力;而中西部,除個別地方外,相對壓力小得多。這反映的是公積金利用狀況的區域結構性矛盾。

那麼,北京收緊公積金利用尺度,或只是一個示範和開始;而中西部地區包括東北,公積金仍面臨著如何提高運用效率的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