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与火共舞的偶得

柴烧是指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是在烧制过程中,在釉面上落灰或在胎体上有了走火的痕迹,是火、土、灰三者的融合。

现在喝茶,经常也有喜欢用柴烧器具的茶友,喜欢的就是那一份质朴的形态。


柴烧,与火共舞的偶得


在古代烧瓷器,除了柴火也没有什么其他能烧,所以古代的瓷器都用柴烧。在瓷都景德镇,用柴烧窑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结束。

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没有人敢于在景德镇建造煤窑,1956年、1957年方形倒焰窑和圆形倒焰窑分别研制成功并顺利投产。

到1959年圆形窑在景德镇已经非常普遍,至1965年已经拥有135座圆形窑,达到了解放初期景德镇全部柴窑的容积,柴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柴烧,与火共舞的偶得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煤窑是柴窑的进步,气窑是煤窑的进步,所以现代制瓷普遍选用科技上最先进的气窑。

用木材烧窑,必须有人在窑口旁边守着,温度不够得立刻添柴。(据说以前景德镇烧柴窑的师傅都是守着窑口吐口水,看口水蒸发速度判断温度……)

为什么现在还是有人坚持这种又苦又累,还不太稳定的烧窑方式呢?


柴烧,与火共舞的偶得


柴烧的发色和质感是不取决于人的,只取决于火和灰。人的意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最终成品的方向,但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在烧制过程中,陶瓷素胚会随着火焰浓烈程度的不均,会呈现较多偶然性的特征。正是这些意外,让每一次的出窑都充满了未知。


柴烧,与火共舞的偶得


虽然从技法的难度和工艺复杂度来说,柴烧和耳熟能详的那些瓷器没有办法相比。

但是从成品的多样性,出现极致窑变效果的几率上来说,柴烧带给人的惊喜与随之带来的因人而异的想象空间,比任何一个窑口都更加丰富。


柴烧,与火共舞的偶得


柴烧,与火共舞的偶得


相比现代工艺造就的品质相同的器具,柴烧“器本天成,妙手偶得”的色彩更浓一些。也许对于巧克力盒中下一块滋味的期待,是埋在所有人心中的天性,而柴烧,正是即将打开的那一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