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見梁啓超太狂妄,出聯問他:咱倆誰第一?梁啓超的下聯絕了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一生可以用“少年為神童,青年為才子、政治家,晚年為學問、教育大家”來概括。梁啟超幼時即聰明過人,五歲時開始讀《四書》、《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2歲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一時有“神童”之譽。公元1895年春,梁啟超來北京參加會試,適逢甲午戰爭中國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梁啟超跟隨老師康有為發起了著名的公車上書,一時名滿京城,梁啟超從一個不名一文的學子一躍成為成為當時的變法領袖之一。​梁啟超的變法宣傳理論,對當時的社會震動很大,也引起了一些人物的不滿,其中就有洋務派的地方代表人物張之洞。 戊戌變法前,梁啟超為了宣傳變法理論,去武漢講學,有一天去拜見湖廣總督張之洞。梁啟超的拜帖落款是“愚弟”,這引起了張之洞的不快,覺得這個小子太狂妄了,敢跟自己稱兄道弟。

於是決定出一副對聯,教訓一下這個狂妄的年輕人:“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來江夏,誰人第一?誰人第二?”張之洞這一聯足見他的才氣。他巧妙地運用了地理、季節因素,發問奇特不凡。在中國四水中,長江排第一;四季中,夏排在第二;而江夏又正好是武漢一帶的古名。梁先生來武漢講學,我們兩個誰第一,誰第二呢?這問話顯然謙恭中帶倨傲,很不好回答。


但梁啟超也絕非等閒之輩,見了張之洞的上聯,略一沉吟脫口道:“三教儒在先,三綱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先,不敢在後。”他又巧妙地運用儒家的有關說法,回答得不卑不亢。

儒、道、佛,儒在前面;封建綱常中,人綱列後。“儒人”合“儒”與“人”,又正切自已知識分子身份,自然不敢居先,但又不會居後。迴避極富技巧性。張之洞聽了,也大為歎服,對梁啟超的印象開始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