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僑游青州井塘

一連陰雨幾日,天終於放晴,出外遊玩的心又起了,去哪呢?左挑右選,還是去井塘吧!喜歡那份隱藏於深山密林中的鳥鳴清幽,那可是百去不厭的地方。

因為洪水,古村又經過一次修復,被沖毀的售票處還沒有重建,只好從西邊挪到東邊設立一個臨時售票點,但這絲毫不影響遊客一撥撥的進入。石砌房、石板路,一切都是就地取材而成,與山中小溪、樹木渾然天成,構成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然圖畫。搖一搖轆轤把兒,井中山泉水便跳著水花兒蹦出來,村中大爺用扁擔挑著回家了,目光隨著他遠去的身影讓人似乎已經看到了那嫋嫋的炊煙。從石頭拱門走進,擺攤的一字兒排開,當地的土特產在這裡成為遊客眼中的稀罕物,人們問著,選著,不一會兒,手裡握起了樹根柺杖,嘴裡喝起了米酒,一路嘰嘰喳喳,比林中的蟲鳴鳥叫聲還要歡暢。

在孫家大院,有兩個團同時湧入,早到的團已經坐下喝起了槐米、山楂大碗茶,晚到的團正在專心聽四位大媽唱曲兒。“他們是從新加坡來的。”不知誰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怪不得剛才覺得早到的團長相與眾不同。男士全都瘦瘦的,高高的;女士有的也很瘦,有的稍稍豐滿一些,個子矮矮的。第一次在井塘巧遇外國遊客,我便不再自助遊,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這是些什麼?”在非遺展示館,門前種著的彩色果實吸引了他們的目光。門口坐著的侯德蘭大娘連忙解釋:“這是觀賞彩椒,會變色,剛長出來的時候是紫色,再長長是黃色,最後就長成紅色的了。”他們聽不懂方言,我連忙為他們做“翻譯”,其實他們全都說漢語。只聽他們相互之間也說英語。侯大娘負責把守這兩個大院,兼售自做的黃米酒。她熱情地招呼客人品嚐,大家嘗過之後都說好,一瓶一瓶地買,侯大娘應接不暇。當他們步入下一個景點之後,我與大娘聊了幾句,她說黃米酒是上面安排必須擺的,做起來很費柴,利潤很低。

另一處是山楂酒,客人們同樣興奮異常,問什麼是散酒,瓶裝酒什麼價格。趁他們空閒的當兒,我和他們聊了聊,方知,他們一行十人都是華僑,祖籍多是廣東、福建的,因為思鄉情結濃重,常常到中國來遊玩,是在新加坡報的旅遊團,到山東雙飛,往返8天,費用是1000新幣,摺合人民幣5000多元。這趟行程主要在煙臺、濰坊和青島。

從古院落出來,一對新加坡夫妻經過一個擺攤的大娘身旁,買了一袋野生小山楂,給的錢太多,大娘拉住他們要再送他們兩袋,可他們就是不要,拿出錢還他們,仍是不要,拉扯許久,演出了一段國人與僑胞的人間真情。

目送著新加坡華僑的遠去,我不由地感慨:小小的青州,在青州古城被評為國家AAAAA景區之後,一撥撥外國友人相繼向我們走來,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與井塘村支書孫全銘提起來,他更是一副司空見慣的樣子:“現在好多國家的遊客都來過井塘了,井塘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大得很哪!遊客多的時候有四五十個旅遊團同時在古村裡轉哩!”

聽到這裡,我不禁張大了嘴巴,有句話說“我不能遊遍全世界,就讓全世界到我這裡來!”井塘,小小城市的一個小小古村落,正以她獨有的方式擁抱世界。(記者 銳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