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爐》:不再沉默

《熔爐》:不再沉默

《熔爐》:不再沉默

《熔爐》:不再沉默

一個美術老師,一位人權組織成員,無數聾啞小孩;一種強大到掩蓋一切的黑暗,一個齷齪堅固體系——這就是韓國電影《熔爐》抽絲剝繭向我們揭開的性暴力事件。影片結尾,很遺憾,遲來的正義始終沒有得到伸張,萬惡的罪人也沒有也沒有得到相應的處罰……不過,《熔爐》的出現最終讓韓國國會對當時性侵罪行量刑標準偏低的韓國法律作出修訂。

那我們呢?我們身邊呢?

《熔爐》:不再沉默

近年,女性、兒童性侵事件的相關報道層出不窮,紅黃藍三原色、山東中醫藥大學樑棟性侵案、迷笛副總裁性侵志願者案、湯蘭蘭性侵案,甚至各種發生在校園場所的性侵案。我們感到震驚,在我們身邊居然有那麼多的人曾遭受或正遭受著性侵的傷害,但是,這些從新聞、網絡中看到的黑暗只是我們窺見的黑暗一角,真正的,還有千千萬萬的人在承受性侵帶來的傷害。2017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一份報告中寫到,全球至少有1500萬名年齡在15至19歲間的少女曾被迫發生性行為。據我國不完整統計,2013-2016四年間,全國共審理性侵兒童案10782起,意味著平均每天至少有7個孩子受到傷害。約10%的兒童曾遭遇性侵。而這些,都是看的到的數據,

還有更多,是我們看不到的。

《熔爐》:不再沉默

某互聯網平臺搜索《熔爐》結果

為什麼我們難以看清這片黑暗的全景?為什麼施害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機可乘?

因為沉默。

受害者的沉默,知情者的沉默,旁觀者的沉默,所有人的沉默。

受害者害怕名譽掃地,害怕他人異樣的眼光,所以選擇在受傷害後妥協、沉默。

而旁觀者的聲音,和沉默一樣沒有任何分量,如同菜市場看熱鬧的一般,指指點點、評論幾句“為什麼現在才爆出來?” “有沒有必要鬧這麼大?” “是不是炒作?”,然後拍拍屁股去討論下一個熱門話題。

《熔爐》:不再沉默

正是在我們所有人的沉默下,一件件性侵案件不斷地在暗中滋生。

《熔爐》:不再沉默

紅黃藍虐童事件爆發後半年,紅黃藍股價迅速回升

那,這個世界不會好了嗎?

會好的。當我們鼓起勇氣打破沉默。

2017年12月6日,六位女性登上了《時代》週刊封面成為年度人物,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打破沉默者。她們身後是數百萬勇於站出來,講述自己遭遇的受害者。她們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曝光行動,大膽指控曾對她們實施性騷擾或性侵的人。這是一次意識的覺醒,也是60年代以來全球又一次大規模運動。

《熔爐》:不再沉默

接著,韓國的反性侵運動也持續擴大,從文化界到政界,迅速向社會各領域蔓延,照出韓國社會的黑洞。在韓國,炸出了話劇泰斗級導演李潤澤、詩壇泰斗,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高銀,甚至當年總統大選熱門候選人安熙正。

觀之身側,我們看到,北電阿廖沙發聲了,蔣方舟發聲了,迷笛女志願者發聲了……一個人站出來選擇不再沉默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了。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性侵只是所有黑暗中的一小塊。

前段時間疫苗事件被推上輿論熱潮,牽扯出了各種利益集團的同時也扒出了各種各樣的相關新聞,包括一條2016年的免職訊息:

簽發《山西疫苗亂象調查》疫苗報道的中國經濟時報時任總編輯包月陽被免職。

時隔兩年,這條免職新聞因為疫苗事件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線,而包月陽老師也在微博中回應大家的關注:

《熔爐》:不再沉默

性侵也好,疫苗也罷,這些真正能站出來,捅破這片黑暗陰霾的人還是很少,但是,只要有人願意打破沉默,願意站出來發聲,即使沒有迴響,也會在黑暗中點燃一把火炬給大家照明道路。

《熔爐》中,有一個片段我記得很久:

事情發生之後很久,姜仁浩還是會想起霧津的大霧,那濃的化不開的,沒有黑暗也沒有光明的,只是一片矇昧的大霧。

當外來的人為這樣的大霧心煩意亂不辨方向的時候,生活在那裡的人早就習以為常,彷彿也在天性中習慣了任何不尋常的事。

迷霧依舊,冷漠依舊,麻木依舊!

很多時候,我們身處黑暗中,有人選擇沉默、麻木,但絕不是所有人都應該選擇沉默。我們的發聲或許不能帶來更多改變,但起碼,我們不是麻木生活在黑暗之中的人。

《熔爐》:不再沉默

如今敢於發聲的人越來越多,正義的聲音越來越不可忽視,但這些發聲的人依然是少數,他們孤獨地走在這條路上,但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把手中的棍棒指向侵害、指向不公、指向淫威,我想那時,我們才真正站在了“打破黑暗”的起點線上。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火炬。”

一百年前魯迅說的話,到今天依舊醍醐灌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