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殺了我的同學」: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


“我爸爸殺了我的同學”: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孩子,永遠不要因為遇見黑暗,便與黑暗融為一體。

更不要因為受傷,就放棄善良。

——鹿角姐姐說

文 | 小兔姐姐

01

這個36歲的父親,忍不下去了。

他拿起一把水果刀,找到讓女兒受傷的同學,捅下去了。

年僅10歲的小男孩,還來不及呼救,就躺在血泊裡。等到送到醫院,已經停止呼吸了。


“我爸爸殺了我的同學”: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為女兒報了欺凌的仇,然後呢?

這天是9月21日,中秋小長假的前一天。

不出意外的話,兩家人會過一個溫馨團圓、快樂幸福的中秋。

可誰知,兩個小孩子的矛盾,最後竟以這樣慘烈的形式收場。

這個悲劇的故事,發生在9月19日這天下午。

林某某的女兒在學校和同班同學小葉發生口角,被打致眼部疼痛。

父親林某某知道後,心生怨氣,攜帶水果刀去學校尋找小葉,並將其刺傷。

10歲的小葉經搶救無效,於當天19時許死亡。

葉家的小孩子沒了。這個女孩子的下半輩子被毀了。兩個家庭也都毀了。

一直以來,校園欺凌事件不絕於耳。

更甚至施暴者,只是因為當天心情不爽想打人,就隨意找幾個被欺凌對象。施暴者與被愛捱打者,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實質矛盾。


“我爸爸殺了我的同學”: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據調查這種“禍從天降”的捱打事件不是少數,33%的校園欺凌事件並不是因跟同學發生摩擦、矛盾而引發的。

而深受校園欺凌的人,往往都帶著心理創傷成長,輕則影響人際、工作、生活,重則抑鬱自殺。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肉、掌中寶,看到孩子受傷了,難免心疼、自責。

所以儘管我非常不認同林某某保護女兒的方式,但可以理解一顆愛女兒的父親之心。

也僅僅是理解。

如果你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應該怎麼做?

02

當小孩子進入幼兒園和小學之後,很多時候不在家長和老師的視野範圍之內,而恰恰許多欺負都是發生在看不到的地方。

父母無法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就只能靠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了,這也是成長必經的功課之一。

面對校園欺凌,大多數家長會教孩子受欺負時“打回去”。

“打回去”這個方法真的好嗎?

我們先看看如果“打回去”能造成什麼後果:

也許他會失手把同學推向撞尖銳物、更甚者會危及傷害他人的生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也許,反擊不成遭到更嚴重毆打和報復。

這樣看來,教孩子用打人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最後吃虧的還是孩子自己。

試想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家打架,我們恐怕會嚴正斥責,不許他們使用暴力,並教導他們手足之間不要動手,以免發生意外,傷了碰了。

但為何我們卻容許孩子對另一個孩子以暴制暴?

然後我們認為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呢?

孩子是一張白紙,小時候你教他用暴力捍衛自己權利的人,長大後,他通常也會用暴力去剝奪別人的權利。

因為在他的心中,他的理就是理,他認為對才是是對,他可以對任何人執行他的懲罰。

這也就是為何有人會因為一碗麵漲價爭吵,就把人殺死。

為何上面事件的父親,因為女兒和同學發生口角,打傷眼睛,而將年僅10歲的小男孩捅死。

因為他們的世界裡,以暴制暴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在被惡龍傷害之前,自己搶先成為惡龍,殊不知,惡龍多就是這樣形成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面對別人的欺凌,“以暴制暴”是唯一解決的辦法嗎?

父母害怕孩子受欺負、心疼孩子的心情,每個做家長母的人都能感同深受。

但父母不可能永遠時刻陪在孩子身旁保護他。因此父母更要教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衝突、處理人際問題。

暴力不會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學會聰明地保護自己,是人生重要的功課。


“我爸爸殺了我的同學”: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03

其實,只要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他不需要冒著被打傷或打傷人的危險。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欺軟怕硬都是人性的弱點。

很多時候,問那些施暴的人:你為什麼會打他?

因為一看,他就長了一張容易被人欺負的臉唄。

所以當孩子遭到欺負時候,請你一定要堅定的告訴他:

孩子,沒事咱不惹事,有事我們不怕事。他打人是他不對,你並沒有做錯什麼,你要敢於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打你的人大聲說“不”。

在被侵犯的第一時間,堅定而明確地用語言和手勢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讓欺負人者感到,哎這人不好惹啊,我還是算了吧。

你要告訴孩子,如果被別人欺負,要勇敢、要堅定說出這句話:

“請你不要再欺負我了!我很生氣!”

說出來,表達出你的情緒,讓人知道,你不好惹,不好欺負!

對侵犯者大聲說“不”,大聲拒絕,把自己的感受和立場喊出來!

如果言語勸告後,對方依然打人,你也不要害怕,不要懦弱,你要眼睛睜大、犀利的盯著他,嚴正的對他說:“你再打,我就要告訴老師了!我不怕你,也會反擊!!”

孩子做很多事情可能都想不到後果,但這句話會讓打人的孩子知道,如果他還繼續欺負別人,後果會怎樣。

對惡的縱容,就是對善的傷害。

要讓孩子在遇到欺負時,不要忍氣吞聲,一臉順從的接受霸凌。

要讓孩子有信心,不懦弱。遭到了欺負時,有保護自己的底氣和勇氣,並且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確的,是會被接受和保護的。

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不被人傷害是一種氣勢。

比起打回去,這種方法更容易制止打人的孩子繼續使用暴力。

真正的反擊,不是讓孩子用拳頭解決問題,而是幫助他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形成自我保護的氣場。

當孩子大聲說出這些句話時,也更容易引起其他孩子和老師的注意。

如果老師要詢問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別的孩子也可以作證是誰先動手,這樣能夠讓老師事後更容易瞭解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欺凌同學的孩子也會受到批評和懲戒,最大程度避免下次同樣的事情發生。

在孩子的小小世界裡,他那些單純的朋友或同學,通常都是無心之過、表達錯誤或沒人教導。

因此教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形成自我保護的力量,才是家長最應該教給孩子的。

它也關乎孩子一生的性格和意識塑造。


不管你的孩有沒有被打過,父母們都應該做好,讓孩子保護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最後,送給父母們,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啦》中支的一些招。

  • 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


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做,絕不能以大欺小、以強欺弱。這是每個人最基本的修養,每個家長都該從要求自己的孩子遵守。

每個家庭如果都能及早告訴孩子不能打人的道理,我想孩子被打事件的頻率一定會大大降低。

  •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如果孩子從來不鍛鍊,沒有強壯的體格,輕易能被推倒,下次別人還會推他,好推呀。


“我爸爸殺了我的同學”:比教孩子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一點


  • 學會適當的反擊。


被打之後,也不該一味忍讓,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如何適當地反擊。

告訴孩子:“如果有人突然打了你一下,你要說,你不可以打人。我很痛,我很生氣!”“如果他繼續打你,你要大聲說,再打我就要告訴老師了,我不會怕你!!”

  • 尋求大人的庇護。


如果敵我“實力懸殊”,通過自我保護和反擊都無法讓自己不受傷害,那就要讓孩子立刻尋求大人的庇護。

老師和父母都是庇護的第一選擇。如果老師和父母都不在場,也可以找其他認識的大人的保護。

孩子,世界上有許多未知的危險,爸爸媽媽不能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你要學會愛自己,保護自己,從現在開始!

但不要做那個施暴者。

記住:永遠不要因為遇見黑暗,便與黑暗融為一體。更不要因為受傷,就放棄善良。

* 作者:小兔姐姐,女兒派作者。資深兒童心理專家,心理諮詢師。家有二寶,在養孩子的路上一路升級打怪。願做一個懂自己、也懂孩子的媽媽。

備註:女兒派為洞見旗下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