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22萬億銀行理財新規正式落地 對你有啥影響?

千呼萬喚始出來!

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徵求意見後,

9月28日,銀保監會正式發佈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

刚刚,22万亿银行理财新规正式落地 对你有啥影响?

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監管將正式翻開新篇章。

而據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的介紹,截至2018年6月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21萬億元,7月末為21.97萬億元,8月末為22.32萬億元

無疑,新規將給金融市場帶來巨大的影響,更直接關係著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

(一)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新規中最值得關注的亮點莫過於:

單隻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允許銀行公募理財通過公募基金投資股市。

眾所周知,在過去,普通民眾的投資財的渠道並不多,且大部分都有著一定的門檻。

因此,大部分人只能把閒錢放進活期賬戶中,待到攢到一定數額的錢才會想著要理財。

直到2013年餘額寶的橫空出世,這種觀念才被打破。

隨之,主打低門檻的互聯網理財開始興起。

各種寶寶類貨幣基金、P2P理財產品走進了大家的生活。

然而,近兩年,尤其進入2018年以來,情況悄然發生著改變。

寶寶類貨幣基金方面,隨著監管的趨嚴,其具有的便利屬性趨弱。

比如,相較於過去“銀行卡當日快速到賬”,其單日T+0快速贖回的提現額度已被規定不得高於1萬元,流動性可謂大大降低。

至於P2P理財產品,雖然其收益率要明顯高於寶寶類,但隨平臺爆雷事件的不斷髮生,越來越多的人對其持著謹慎的態度。

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購買門檻的大幅降低,無疑是“及時雨”,給老百姓的投資理財提供了更加穩妥的新選擇。

不僅如此,新規放開公募理財產品不能投資與股票相關公募基金的限制,允許公募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

更明確了銀行間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包括ABN)也屬於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範圍。

投資範圍的大拓展,意味著以後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有望高於目前的水平。

所以,可以想象的是,接下來或有更多人會將目光放在銀行理財上……

(二)

然而,銀行理財產品並不意味著完全的安全。

新規同時還規定了實施淨值化管理,以通過淨值波動及時反映產品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在清楚知曉風險的基礎上自擔風險。

由於理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過去,為了迎合風險承受能力不是很強的投資者,

很多銀行都推出了不少保本保收益的產品。

也就是說,投資期限和收益率都是事先定好的,等到期了就會連本帶固定收益一起兌付。

與此同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即使旗下產品產生虧損,但仍然都會利用其它資金來兜底處理,以實現剛性兌付。

這也讓很多人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完全無風險。

然而,新規的實施意味著 大家眼中所謂的“安全屏障”將統統被打破。

未來,大家在對某個理財產品下手前,一定要權衡好收益和風險。

要像買基金一樣,時刻關注著產品的收益波動情況。

要分析比較,哪家投資管理能力強,哪個投資經理業績好。

還要搞清楚自己的資金到底是被用在了哪裡,靠什麼賺錢。

否則,一旦出現虧損又或是兌付問題,所有損失只能自己承擔。

(三)

另值得注意的是,新規雖強調了 “買者自負”的觀念,

為了從源頭上保護投資者,也在流動性風險管理、壓力測試和信息披露方面,進一步區分了私募和公募理財產品要求。

更規定了私募理財產品銷售時要引入不少於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

所謂投資冷靜期,是指投資人在與基金管理人或募集機構簽訂基金合同後,如反悔可隨時要求解除合同的一項程序保障。

簡單的說,就是銀行私募理財產品風險要比公募理財產品高,今後購買前者的投資者有吃“後悔藥”的權利。

該放手的地方就放手!該保護的地方就保護!

銀行理財新規的到來,無疑對大家的理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換言之,閉著眼睛買理財的時代已一去復返,

那些希望通過投資來賺取更多收益的,只能靠好好做功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