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家:想爲人類作出儘可能大貢獻的人,該投身哪個領域?

加來道雄是一名日裔美籍物理學家、未來學家。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後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弦理論、超對稱以及萬有理論,並著有許多面向大眾的科普書籍。

近日,新聞資訊網站Newatlas對他進行了採訪,就科學、新的太空競賽、人工智能(AI),以及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等話題與他進行了探討。

未來學家:想為人類作出儘可能大貢獻的人,該投身哪個領域?

加來道雄

身為科學傳播者,您似乎隨時隨地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問題——任何問題,不論是神經織網,還是腸道微生物群。面對科學這麼一個龐大的領域,您是如何跟進的?

加來道雄:這一切的起點,出現在我八歲那年。當時,愛因斯坦剛剛去世,大家都說,他沒能完成自己最宏偉的理論——萬物理論。

我當時還小,不知道愛因斯坦是誰,卻放言要“替他去完成”。到如今,我想我們做到了!我們認為,愛因斯坦求索的萬物理論——讓他能“讀懂上帝心意”的理論——就是弦理論!而我恰好是這個課題的開拓者之一。

我們認為,所有亞原子粒子,都能歸結為一根細弦上的震動。這就是萬物理論。一部好萊塢電影就叫這個名字,還得了奧斯卡獎。但它沒有提到萬物理論叫什麼,其實,它就是弦理論。

小時候,每週六上午,我都會看《飛俠哥頓》(Flash Gordon)這樣的動畫片,對火箭飛船、激光劍和怪獸心馳神往。《飛俠哥頓》太討人喜歡了,其中的大量情節都被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拿走,變成了後來的《星球大戰》。

後來,我漸漸意識到,我的兩大愛好其實是統一的。理解了物理學,你就知道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以及未來幾十、幾百年,哪些是有望實現的。

因此,在我的書中,我採訪了世界上最頂尖的300多名科學家,圍繞未來20、50、100年的就業、醫療、太空旅行和人工智能,總結出了最切實際的展望。因為,科學是繁榮的引擎。它是繁榮的源頭。理解了科學,你就理解了就業市場的未來,醫療的未來,以及經濟的未來。

我喜歡探討科學和未來,因為物理學和科學是上述一切的根本。

未來學家:想為人類作出儘可能大貢獻的人,該投身哪個領域?

假如當下有這麼一個人,他想為人類作出儘可能大的貢獻,他該投身哪個領域?

加來道雄:這個任務可不小!基本上來講,因為科學是繁榮的引擎,所以,我們周圍所有的財富,歸根結底都來自科學。如果你想作貢獻,那就去從事科學,去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去發明創造,以此改變一切。

比如,身為科學家,我們發明了晶體管,促成了計算機和計算機時代的開啟。我們發明了激光,催生了互聯網。我們編寫了萬維網,來追蹤亞原子粒子。我們還發明瞭X光機、電視機、收音機、微波爐、雷達、核磁共振掃描儀……這些都來自物理學家的大腦。

而如今,身為物理學家,我們正在努力創造新一代火箭、新一代人工智能機器人。我們認為,下一批創新將推動社會繁榮,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在您眼中,有沒有什麼領域是當前的增長型領域?

加來道雄:有。放眼科學浪潮,第一股繁榮浪潮來自工業革命和蒸汽機時代。第二股浪潮是托馬斯·愛迪生和電的發明,即電氣時代。第三股浪潮是高科技、計算機和互聯網,即信息時代。

第四股繁榮與創新的浪潮,將由人工智能、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引領。這些將成為未來的引擎。

當然,隨著人類進入外太空,太空旅行的成本一年比一年低,人類自身的未來將如何?所以,我也會帶你一窺20至50年後的生活。

說到太空旅行,到頭來,人類或許能給更廣泛的宇宙貢獻點什麼。對此,您有何見解?

加來道雄:首先,恐龍沒有太空計劃,所以它們沒有活到今天,也作不了貢獻。6500萬年前,當那顆隕星或彗星撞擊尤卡坦或墨西哥時,恐龍們毫不知情。它們不知道被什麼擊中了,也因此徹底滅絕了。

跟恐龍不同的是,人類把控著自己的命運。我們不會重蹈恐龍的覆轍,因為我們有太空航行。我們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命運。

一旦成為多行星物種,我們就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了。一次,我有幸採訪到了偉大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我問他,“您此生的目標是什麼?”他說,他的目標是為人類成為雙行星物種打好基礎。

我們需要一份“保險”,他說——我們並不是要把所有人遷到火星,這成本太高了。但我們需要一個火星定居點,有備無患。我們有必要成為雙行星物種。

如今,我們有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一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他正在自掏腰包,研製月球火箭!真不可思議。他創造了獵鷹重型火箭,一枚私人出資建造的火箭,可以送宇航員登月,最終登陸火星。他設想的是,有朝一日,火星上會建立定居點,有100萬人生活其中。

我們還有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全球首富、亞馬遜創始人。他正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建立私人太空港,配備他的私人發射臺。他將發射可重複使用的旅行火箭,最終,還要把亞馬遜送上月球。你能想象這樣的場景嗎——身在月球,你依然能通過亞馬遜買到想要的圖書?

所以,真正有遠見的人正在自己投資。他們不能幹等著美國宇航局(NASA)。他們自掏腰包,因為他們想打開天際,供人類探索。

對新一輪的太空競賽,大家都激動不已。不過,太空事業成為億萬富豪的個人愛好,這一現象有何利弊?其中不無虛榮心的成分,就好像一個人什麼都有了,還能給他什麼呢?那就來個太空計劃吧!在您看來,相對於政府之間的太空競賽,太空計劃的私人化有何利弊?

加來道雄:政府行事謹慎而緩慢,對成本看得沒那麼重,以至於導致預算失控,引發納稅人不滿。1966年,阿波羅太空計劃正處在全盛時期,光它一個計劃,就佔到美國政府全部預算的5%。這是不可持續的。真是難以置信:你每繳1美元的稅,就有5美分被投入登月任務。這是不可持續的。

如今,成本降下來了,恰恰是因為億萬富豪們開始自掏腰包,推進這些計劃。

馬特·達蒙(Matt Damon)主演的《火星救援》(The Martian),你知道吧。這部電影的拍攝成本是1億美元。而印度送一個探測器上火星,才花了7000萬美元。也就是說,去火星的成本,還不及好萊塢一部火星題材的電影。太空飛行的成本降幅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正因為硅谷有這些狂人,他們不甘落後,爭相研製最低成本的登月火箭,所以,馬斯克和貝索斯才會去研製可重複利用的火箭。

這就好比二手車。二手車市場變革了世界各地的汽車保有量。十幾歲的年輕人也買得起車了。火箭領域也是一樣。因為有硅谷的那幾個狂人,我們將擁有可重複使用的火箭,而且,太空旅行的成本將一降再降,有一天,可能我們的父母都可以去外太空。

但其中有沒有固有的風險?驅動這一切的,似乎只是幾個人的一腔熱血——馬斯克、貝索斯,以及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和他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要是他們出了什麼事,結果會怎麼樣?

加來道雄:這就是依賴私人資本的缺陷之一。但每一種資本來源都有問題。比如,美國聯邦政府曾資助航天飛機項目,但它變成了巨大的負擔,每次發射成本高達10億美元。正因為成本失控,納稅人和奧巴馬不得不終止航天飛機計劃。

這恰好是私人企業的用武之地。私人企業可不願花那麼多錢,用黃金去打造馬桶和水龍頭。他們要的是實用、高效和及時。

未來學家:想為人類作出儘可能大貢獻的人,該投身哪個領域?

NASA將從明年開始發射登月火箭SLS Booster Rocket,每次任務成本10億美元。馬斯克發話了:“什麼?換成我,我的成本只是SLS的一個零頭,而且,我的火箭能重複使用,別說一次了,一年能飛上好幾次。”

太空旅行將因此改變。適度的競爭是好事,因為它讓你保持警惕,激勵你創造高效能、安全可靠的火箭,為太空旅遊鋪平道路。

我猜,未來某一天,人們會去月球度蜜月。這個目標並不遙遠,因為成本正在直線下降。將1磅的東西(約合450克)送上繞地軌道,成本是1萬美元。照此計算,你要去國際空間站,成本就是你的體重乘以金價!未來,這個成本有望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

您有沒有報名加入最早一批的太空旅行航班?

加來道雄:沒有,我是一名科學家。我喜歡提出理論、設計東西、攻克各種潛在的難關。建立火星定居點的事,還是留給空軍飛行員吧!

你得很勇敢才行!去月球要飛三天,去火星要飛九個月!第一批去火星的人都將十分勇敢。但我們認為,到2030年,第一批火星定居點應該已經落成;到21世紀後期,永久性的火星基地可能已經成形。

想變成多行星物種,顯然是怕地球出事。您認為,人類面臨的三種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加來道雄:

坦白說吧,太空暫且不提,光是在地球上,我們就面臨一些重大問題。而且它們必須在地球上解決。

首先是全球變暖。地球升溫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必須想方設法把太陽能的成本降下來。一個方法是創造超級電池。我們通常忘了:太陽能電池板的能效並不高,其潛力已經基本被用盡了。

但電池恰恰是太陽能時代的瓶頸所在。如今,因為筆記本電腦、手機用到大量鋰電池,人們對電池投入了大量的關注,發明家們正在研發超級電池。

其實,特斯拉汽車的馬斯克就說,特斯拉將創造一種超級電池,使電廠在冬夏用電高峰也能盡情發電。因此,能讓我們邁入太陽能時代的,其實是電池。

其次要擔心的是生物戰——病菌被製成武器,或是從實驗室逃逸。

第三個要擔心的是核擴散。核彈正擴散到地球上最危險的地區——比如中東,比如朝鮮半島。這些都是極不穩定的地區,哪裡不穩定,核彈偏往哪裡擴散。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危險,需要在地球上加以解決,即便在仰望太空時,也不能置之不理。

這些問題好像都存在三四十年了——至今都沒有解決。

加來道雄:是啊!不幸中的萬幸,冷戰算是結束了,我們不用擔心俄羅斯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的交戰,但印度和巴基斯坦呢?那裡是一片十分動盪的區域。更不用說朝鮮了,現如今,它已經擁有一個小型核武庫。

再看中東:以色列有核武器,伊朗也有!雖然有核協議的約束,但協議失效後,伊朗還是能擁有核彈。只在協議期限內,伊朗才不能碰核彈。15年期限一過,它就能大大方方地組裝核武器了。所以,核擴散問題不可小覷。

您提到了人工智能。有些人認為AI威脅到人類生存。您持什麼立場?

加來道雄:Facebook的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說,“瞎說!AI明明會增加就業、促進繁榮和經濟活動。前景一片光明。”然後馬斯克發話了,“它威脅到人類生存!總有一天,機器人會接管地球的!”

我的態度是,短期內,未來幾十年直到本世紀末,扎克伯格是對的。人工智能會讓生活更加便利,會提高生活品質,降低生活成本,還會創造新就業……我認為,AI產業會比汽車產業還要大,因為你的汽車會變成機器人。你會跟汽車對話,跟汽車吵架!

但長期而言,我認為馬斯克是對的。到本世紀末,機器的聰明程度有望趕上猴子。而猴子是有自我意識的。因此,我們必須安插某種芯片,必要時,用它關閉人工智能,比如當它們產生謀殺念頭時。

未來學家:想為人類作出儘可能大貢獻的人,該投身哪個領域?

很顯然,下一個問題是,當它們變得比人類更聰明時,會怎樣?

加來道雄:這就講到22世紀了,屆時,凡是人類設置的故障防護,它們或許都能繞過。它們又不傻,總會弄明白的。

到那個時候,我們應該考慮與AI融合。我們何不變身超人?何不擁有不朽、完美的機器身體?何不變成完美的化身?

我想,那是我們最終的走向:我們與我們的創造物融合。我們將變得很美,並且超級強大,不用太空服,就能在月球、在火星生存,因為我們是超人。

如果有一天,外星人在白宮草坪上降落,宣示自己的存在,那時,它們的身體若是一半生物、一半機械,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

問題在於,當機器智能超越人類以後,我們對機器而言,還有什麼價值?機器憑什麼跟我們融合?

加來道雄:外星人之所以不搭理我們、始終不肯現身,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我的意思是,你去森林,會跟森林裡的鹿說話嗎?會跟那裡的松鼠說話嗎?一開始可能會,但過了一會兒,你就提不起興致了——它們不會回話。於是,你也就不理它們了。外星人也一樣。也許,它們曾試圖建立聯繫,但發現人類毫無應答。所以,它們也就作罷了。

給我們幾百萬年時間去進化,也許我們會有一些新穎的想法?

加來道雄:我們大可以絞盡腦汁去猜測,因為我們還沒遇到過外星人,但我認為,外星人是存在的。光是人類已經發現的行星,就有幾十億顆。認為我們就是唯一,未免有些愚蠢。

所以,下一次你仰望夜空的時候,要知道,可能上面也有人在看著我們,疑惑地球上有沒有生命。

記住,我的書裡探討的是未來,不是科幻。我不是科幻作家,我是一名物理學家。但我有幸對話了300名世界頂尖的科學家,聽他們介紹自己的研究,因為,他們正在實驗室裡創造未來。

翻譯:雁行

審校:李莉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