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其一 朱院士的佛系,對量子力學碰撞

其一

逐漸陷入主觀相對性泥淖而不能自拔

早在相對論提出後,現代科學就逐漸產生了一股相對性主觀思潮。如有人就根據狹義相對論,得出了時間變慢的結論,而事實上時間變慢的這個觀點是基於一個主觀相對的錯覺:

當你的速度接近光速時,你周圍的那些以光速運行的信息就顯得相對慢了。

也即是說,這只是時間相對變慢,而不是真的時間變慢,時間永遠都是一維的均勻流失的矢量,根本不存在變快和變慢的情況,但在西方人的片面分析思維影響下,由於有一些人沒有理解其中的含義,卻把這種相對的時間變慢當做了絕對的時間變慢了,並由此得出了可以在宇宙飛船中可以無限延長生命的結論來,甚至還有許多人認為:

在超光速的情況下,還可以時間倒流,人可以就此返老還童了。

不僅如此,相對主義思潮的湧動,使得相當一部分科學大咖,完全超出客觀世界的可能性,甚至得出了超光速、時間倒流的純主觀性謬論。


在這種相對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量子力學也被進一步帶入主觀世界,這兒首先涉及到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

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該試驗的目的是把微觀領域的量子行為推演到宏觀世界。

實驗是這樣的:在一個盒子裡有一隻貓,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質,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將會衰變並釋放出毒氣殺死這隻貓,同時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質不會衰變而貓將活下來,外部觀測者只有打開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結果。當盒子處於關閉狀態,整個系統則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即貓生死疊加,貓到底是死是活必須在盒子打開後才能確定。


由此,在數學公式的包裝下,疊加加原理看起來很像一個科學命題,這是最能迷惑人心的地方,但其錯誤性也是經不起分析的。

“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的錯誤就在於將客觀世界加入了主觀性因素,並將這種主觀性因素或主客觀混合的東西當作客觀性。

邏輯是:觀測前的貓存在生死疊加的疊加態,如果不觀測就無法發現真實的情況,但觀測後又會因為觀測而改變結果。於是,他們就認為這種主觀性觀測以及疊加態等都屬於客觀實在的東西。薛定諤說:按照量子力學的解釋,箱中之貓處於“死-活疊加態”——既死了又活著!

要等到打開箱子看貓一眼才決定其生死(貓的生死由觀測者看到的第一眼決定!)。

這本來是一個很荒唐的邏輯,按照這種邏輯,如果這種貓本來在裡面已經死了二百年,而事後醫學也證明其死了二百年,他們也會認為貓是被觀測者看到的第一眼殺死的。

薛定諤沒有搞清楚:觀測者第一眼改變只能是觀念性的東西,所坍縮的也只是“貓既生又死”的這個觀念,而根本沒有可能改變或決定貓本身的生存狀態。

顯然,薛定諤犯了自然科學家通常的錯誤——把一些主觀性較強的問題當成純粹客觀的問題對待,他堅持認為觀察者第一眼決定了貓的生死。這使我想起了上中學時老師講的一個故事:有一位農民說他在地裡了幹活時,曾經用手撫摸了拖拉機的前燈玻璃罩,燈就馬上滅了,他堅持說這是他自己用手關閉了前燈(事實是恰好碰上司機要熄火)。

按照薛定諤的這種邏輯,我們還會把世界上所有問題都可以看成疊加態,將得出如下十分荒唐的結論:

任何人都存在生死疊加狀態,人的死亡是被觀察者(看一眼)殺死的,

任何人未出生前都是男女疊加狀態,是男是女是由接生者(看一眼)決定的,

任何人都存在安全與不安全的疊加狀態,因此恐襲不是恐怖分子的責任,而是觀察者(看一眼)決定的,

.........

這豈不天下大亂,人類將無限生活於混亂的邏輯世界中嗎?其實這種理念並不新鮮,在以往的很多中外被稱之為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家都有類似的觀念,

比如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休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馬赫的“物是感覺的複合”。

薛定諤的貓其實與這些觀念如出一轍,都是主觀主義的陳詞濫調,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先進的東西,無非就是觀念決定一切。

但主觀主義往往在邏輯上並沒有什麼問題,相比而言,薛定諤的貓明顯是個詭辯,甚至連詭辯都算不上,但是為何有人還是提及這個問題且居然把其納入科學範疇哪?

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因為這個問題是由世界著名科學家薛定諤提出的,故儘管荒唐,但足以能攪亂人的思維;

其二則是基於量子力學的侷限性所致。

我們知道,疊加態與狀態、性狀、特徵等現象都屬於主觀對於客觀世界的描述,本來就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東西,是不能作為真實的客觀世界去對待的,也即是說:世界上本不存在既生又死的情況,這種狀態最多隻能存在於人的主觀想象中,而這種想象也是不可能影響到客觀世界的。但是,由於自然科學家一直沒有認真甄別“實證”裡面的主觀性因素,再加上有許多人蓄意玩弄邏輯詭辯,將本來一些很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結果在提出“薛定諤的貓”時,便使得他們便感到很驚愕、很詭異。

“薛定諤的貓”事件方興未艾,人們對“量子糾纏”的誤解,卻幾乎將量子力學拉入了死衚衕。

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或稱量子纏結,

是1935年由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提出的一種波,其量子態表達式:

其中x1,x2分別代表了兩個粒子的座標,這樣一個量子態的基本特徵是在任何表象下,它都不可以寫成兩個子系統的量子態的直積的形式。

具體而言,它描述了兩個粒子互相糾纏,即使相距遙遠距離,一個粒子的行為將會影響另一個的狀態,當其中一顆被操作(例如量子測量)而狀態發生變化,另一顆也會即刻發生相應的狀態變化。


2015年,據鳳凰網的一則題為《荷蘭科學家證實量子糾纏:物質遠隔萬里卻相互作用》的消息報道,在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中,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報道:隔很遠距離的物體可以瞬間互相作用。

科學家們把兩顆鑽石分別放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校園內的兩側,距離1.3公里,校園的兩側設有探測器。每塊兒鑽石含有一個可以俘獲單個電子的微小空間,此空間具有一種稱為“自旋”的磁性,然後用微波和激光能的脈衝來糾纏,並測量電子的“自旋”。

另外,兩個電子之間的距離確保做測量的同時,信息無法以傳統的方式交換。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能夠把相距1.3公里(比一英里略少)的兩個電子糾纏起來,然後在它們之間傳遞信息,其結果是它們彼此之間不獨立。


量子力學這種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現代科學並沒有搞清楚,但是“薛定諤的貓”卻趁勢活躍起來。

朱清時用“糾纏態的手套”予以解釋。

他說,我們從北京買了一雙手套,把手套中的一隻寄到香港,另一隻寄到華盛頓,那麼寄到香港的是左手戴的還是右手戴的?

誰都不知道,如果香港的人收到了打開一看,是左手的,那華盛頓的人不用看就知道收到的是右手的,因為手套是左右配對的,這是個規則。一旦寄出去了,寄的過程中不確定,但是一個人只要觀測了他收到的手套是左手的還是右手的,另一個人不用觀測就知道了。

朱清時居然認為認為這就是“糾纏態”,把這種關聯就叫作量子糾纏,好不荒謬!

他的解釋明顯牽強附會,在根本沒有搞清楚“量子糾纏”現象是否具有更深層次的物理原因的情況下,就強行將“量子糾纏”等同於一個主觀判斷!

基於此,朱清時進一步解釋了量子隱形傳輸——瞬間傳輸,但很明顯,他的所謂瞬間傳輸仍然不是基於物理原因,而還是這種主觀判斷,這是對人類認知極不負責的戕害。


至此,我們發現在朱清時等大院士的引導下,量子力學正在一步步走向詭辯、相對主義、主觀化,在一步步被納入脫離真實客觀的物理世界,在一步步滑向“心乃萬物”的佛教。

事實上,朱清時最後也終於露出了其真實目的。他說詭異的基礎實際上是:

“意識和物質世界不可分開,意識促成了物質世界從不確定到確定的轉移,這點很像在佛學中,一個念頭一下子使物質世界產生出來了,這樣的概念。物質世界產生出來實際上是從不確定一下子變成確定的,這兩者很類似。”

狐狸的尾巴露出來了,朱清時的目的無非是在為佛教張目,這表明他以及他的科學素養已皈依佛教了,這還是一個稱職的科學家嗎?


是嗎?

請看後文,其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