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融」遇上「人文」……

當“金融”遇上“人文”……

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下,金融要素的市場化、金融主體的多元化、金融產品的快速迭代過程正在發生。變化使得傳統金融業版圖日益模糊,促使傳統業務與其他領域融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與技術創新,產生出新的金融生態、金融服務模式與金融產品。

01

互聯網+

當“金融”遇上“人文”……

社群經濟

社群,大體可以視為相同屬性和特徵的社會人群的集合。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市場,而社交是最容易打開市場的手段。社群經濟形成於共同的興趣,並在其特定的市場產生著效應。

當“金融”遇上“人文”……

生態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在經濟生活中,生態圈同樣適用。企業想要在社群經濟模式中獲取成功,需需要成為社群經濟生態鏈中的一部分,或是自己構築生態圈。

當“金融”遇上“人文”……

用戶思維

互聯網時代初期,流量幾乎是免費的。隨著寡頭的形成,流量越來越貴,純粹的“流量思維”已經難以為繼。

“以人為本”的用戶思維,更有助於促成交易。

當“金融”遇上“人文”……

異業聯盟

隨著商業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殘酷。“跨界合作”能更好的匹配消費者不同層面的需求,甚至激發消費者的“弱需求”。使異業聯合的各方都得利,形成共贏局面。

浦發銀行聯手著名漫畫家“胡茬叔叔”,圍繞旗下的“有心意”頻道,打造了多款懷舊風格的海報,引起微博熱議。

當“金融”遇上“人文”……

場景營銷

是基於網民的上網行為始終處在輸入場景、搜索場景和瀏覽場景這三大場景之一的一種新營銷理念。

線下體驗店,線上買單的O2O模式已經深入我們的日常。如何營造非凡的客戶體驗,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鳳凰金融就舉辦過一次“書中自有凰金屋”的場景營銷。

當“金融”遇上“人文”……

02

他山之石

當“金融”遇上“人文”……

上海K11

2013年開業的上海K11,位於淮海路黃金商圈,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其中購物藝術中心3.6萬平方米。上海K11是中國內地首個購物藝術中心,把藝術、人文、自然與商業完美結合。引領了“藝術型博物館零售”的新商業浪潮,被認為是體驗式購物中心的先鋒,像一個“創新實驗室”,頻頻輸出刷屏業界的新穎玩法。

K11平均每年舉辦十餘場藝術展,以及近百場藝術講座。其中,2014年3月舉辦的“印象派大師·莫奈大展”3個月內的觀展總數超過34萬人次,使商場營業額增長30%。

當“金融”遇上“人文”……

K11的粉絲經濟非常驚人,四成營業額來自於粉絲。K11的目標客群是25歲至45歲的時尚上班族、潮人,現在約有1.2萬名金卡會員和300名黑卡會員。

據K11購物藝術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成立第一年就收回了投入,第二年營業額增長3倍,每個月客流量能穩定在100萬人次以上。

當“金融”遇上“人文”……

芮歐百貨

毗鄰靜安公園,地處時尚、創意、文化交匯的南京西路。其核心理念是創造“現代女性樂為女人的摩登之苑”,集世界時尚之精粹,融入追求卓越的創新與熱情、對細節近乎苛求的堅持,營造愉悅的購物享受。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傳世銅塑名作《時間的貴族氣息》 (Nobility of Time)屹立於芮歐百貨入口,這件作品形似融化的時鐘寓意時間的尊貴性。其偉大的藝術氣息與繁華的南京西路相映襯,吸引全世界藝術追隨者的關注和賞析,成為上海的新藝術地標。

當“金融”遇上“人文”……

被譽為“上海最美書店”的鐘書閣將其第五家店落戶芮歐百貨,吸引了一大批粉絲趕來。

當“金融”遇上“人文”……

當“金融”遇上“人文”……

誠品生活

創始之初,誠品以書店為品牌核心,營運範疇已逐步擴展至畫廊、出版、展演活動、藝文空間和課程、文創商品。

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連鎖而不復制的經營模式,尊重各地文化特質,透過“人、空間、活動”的互動積累,發展出不同的場所精神和經營內容,塑造了城市中不同角落、不同內涵的文化氛圍。

作為誠品來到大陸的首間旗艦店,誠品生活蘇州坐落在湖光旖旎的金雞湖畔,是誠品集團的第46家門店。在總面積達5.6萬平米的綜合體中,書店佔據了1.5萬平米,剩餘的面積由文具店、咖啡館、餐飲、服裝店、家居店、展覽館等組成。

整棟建築以淨探聚為定位,以“人文閱讀、創意探索的美學生活博物館”為概念,通過博覽大廳、大型步梯、誠品書店流暢串聯起全館空間,引領人們悠遊於其中。

當“金融”遇上“人文”……

蘇州誠品書店將致力於“激活”本地文化。這裡更大的特色在於蘇州當地的博物館工藝美院等官方文化產業的合作,還有刺繡、扇藝、核雕、緙絲、桃花塢年畫等蘇州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出售,同樣是一種文化推廣。

當“金融”遇上“人文”……

03

場所精神

當“金融”遇上“人文”……

它是音樂、書籍、茶、咖啡、輕餐的集合。

它是你犒勞自己和接待別人的“客廳”。是一個具有場所精神的地方。

當“金融”遇上“人文”……

它是渴望成功的年輕人尋找機會的地方,更是創客的孵化器。

它是金融大咖展示個人魅力的演講臺,更是對外發聲的擴大器。

當“金融”遇上“人文”……

它是金融機構嘗試新業務的實驗田,自帶網紅氣質。

更是人文精神傳播的道場,一個充滿“愛”的地方。

當“金融”遇上“人文”……

這是一個複合功能的場所,承載著“人文金融”的無限可能,如何去實現?

04

人文精神

當“金融”遇上“人文”……

前匯豐銀行主席R.M.加里就曾經說過,“銀行需要三件東西:好品德、好管理和穩固的資源,三者缺一不可,否則,絕無成功之可能。”

今天的普通民眾可以史無前例的獲得海量資訊,挑選突然成了一件困難的事,而好品

德(人文)成了更為重要的“顯性”特徵。“人文+金融”恰逢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