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志願者一天跟診16次擔架擡到吐


95年出生的劉智,是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大四學生,四年來堅持參加急救工作,通過上百次的急救服務,積累了大量的實用急救經驗,也對生命的意義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山西新聞網記者 宇巍

“出診!出診!”太原市急救中心中心站的調度室傳來了急促的喊聲。早上8點03,剛抵達急救中心的劉智屁股還沒坐熱就接到了出診通知。披上志願者馬甲,出發!

劉智與急救醫護人員匆匆登車,伴隨著警報聲,救護車急起、急停,顛簸、搖擺,坐在車上的人彷彿是在跳舞,雙手想不抓緊扶手都不行……劉智說,此情此景能讓人深深地體會到生命之重。

一名84歲的老人不慎在家摔倒,骨折不能動彈,同時伴有肺部呼吸困難,情況危急。劉智與同伴抬著擔架迅速跑向居住在4層的病人家。

經過醫生診治,老人需要立即送往附近醫院就醫,家屬與志願者合力將老人從4層樓抬入急診車。劉智說,最怕的就是這種狹窄,雜物多的樓道,在抬著病人下樓時,走在前面的人需要隨時將擔架往高抬,後面的人則彎腰將擔架稍放低一些,時刻保持擔架平穩。而每下一個臺階,每過一個樓道的拐角,都需要抬擔人員配合好。遇到這樣高樓層的病人,一趟下來抬擔人的體力基本就消耗光了,為此,太原市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員幾乎都落下了腰病。


四年來數百次的跟診經驗,劉智總結到:“呼救最多的是老年人心、肺、腦類疾病,其次是交通事故呼救,第三是醉酒呼救。”

患者是一位40多歲的女士,因為騎電動車與機動車發生碰撞,全身多處軟組織損傷,表情痛苦。在送往醫院的路上,坐在駕駛艙裡劉智不時的從玻璃窗觀察醫療艙裡的狀況,醫生和護士的一舉一動他看都很仔細。

駕駛員齊師傅有著9年的救護車駕駛經驗,駕駛技術簡直沒話說。若是第一次坐他的車,心慌、手抖、出汗是正常現象。用志願者們的話來說,這些救護車司機不去開賽車真是可惜了。

救護車就是教室!韓護士利用待命時的空暇時間為志願者們講解救護車設備的使用方法,同時告知大家在救助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事項。一套新引進的遠程醫療系統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救護車在去往醫院的途中,可以通過無線通信技術提供實時的病人信息,同時還可以實現遠程診斷與初級的看護,從而大幅縮減救援的響應時間,為病人的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待命時間,劉智與急救醫護人員做起了“心肺復甦操”。“說到這套操真的很神奇,不僅適合各個年齡段,更重要的是可以將心肺復甦全過程通過舞蹈形式表現出來,這在全國可是首創。”劉智說道。


作為辛苦一上午”犒勞“,太原市急救中心會發給志願者1張自助午餐券。劉智說很享受食堂的美食,他一人的飯量頂其他人兩餐。

下午三點半,連續出了六趟“重量級”急診的劉智突現嘔吐。他說,今天狀態不好,抬了幾趟就氣喘吁吁的,腰也酸,腿也軟,手還抖。自己只是利用週六日做做擔架員,可沒抬幾趟就成這樣子了。可想而知,每天平均抬擔十多趟的急救人員,他們的身體狀態是怎樣的。這抬擔架看似簡單,其實真的很不容易啊。

回到急救中心,石醫生像照顧孩子似的照顧劉智,又是拿水,又是拿吃的。這麼多年來,數千次的配合急救,志願者們早已與急救醫護人員們親密無間。

一天的志願活動結束,劉智將志願者馬甲歸還急救中心,出診歸來的急救人員正在抓緊時間吃飯。“這頓飯他們是分兩次吃完的,運氣還不錯。很多時候,他們剛端起飯碗,急診警報就響了,一頓飯分幾次吃對他們來說是正常現象”。劉智說。

晚上8點45,劉智與急救醫護人員在值班室隨時待命。大家坐在一起看看電視,聊聊天,喝喝茶,累了還可以在裡屋休息下。一旦接到緊急救援電話,他們兩分鐘內就得出車。

凌晨1點10分,出診警報再次響起,急救人員緊急上車。

患者是一位77歲的老人,躺在床上已經不能對眾人的呼喊做出反應。醫生和護士快速有序的處置之後,大家趕緊抬病人上了救護車,並奔往太原市中心醫院急救。

這次是一位84歲患有高血壓的老太太,老人已陷入昏厥,且血壓極低,這種狀態是非常危險的,急救醫護人員對老人進行緊急升壓後立即送往附近醫院。劉智說,最怕這種昏厥失去意識的病人,在抬人上擔架時特別的費勁,往往需要3-4人合力才行。

雖然滿頭大汗,身心疲憊,但當把病人送到醫院的那一刻,劉智頓感輕鬆。劉智說,在救護的過程中,面對各種各樣的病人和家屬,感覺自己救助的病人猶如自己的親人一般,只想爭分奪秒趕緊送往醫院讓他們接受治療!

四年的志願活動讓劉智感悟良多,他呼籲,作為司機或路人,當看到有救護車通過時,大家一定要及時避讓,“為生命讓路”,當你提早避讓1秒,就意味著為病人安全轉運至醫院爭奪了寶貴的1秒。而作為病人家屬,能做的就是相信醫生,因為不必要的質疑會耽誤寶貴的搶救時間。同時,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120志願者,為生命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