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跟隨加息反而再次降准,中美貨幣政策分道揚鑣?

未跟隨加息反而再次降準,中美貨幣政策分道揚鑣?

一長假最後一天,央行宣佈了降準舉措。“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及創新型企業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降準的主要目的是優化流動性結構,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但實際上,此次降準同9月27日央行未跟隨美聯儲加息的邏輯基本一致,即經濟下行壓力凸顯、物價暫不足慮以及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因此可以通過降準的方式來降低資金成本,實現穩增長的目的。

首先,經濟下行壓力凸顯。9月官方和財新制造業PMI雙雙走弱。官方製造業PMI回落0.5個百分點至50.8%,這是今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財新制造業PMI回落0.6個百分點至50.0%,已落在榮枯線之上,這預示著9月下行壓力將會愈發明顯。從趨勢性因素來看,全球復甦共振進入尾聲和美國加碼關稅制裁將會限制出口增長,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緩和住房支出被動增加將會壓制消費回升,房地產調控持續收緊和銷售增速放緩將會影響房地產開發投資,最終需求走弱和利潤增速回落將會拖累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未來可能會企穩,但只能發揮託底作用,難以提供新的增長動能。政治局會議定調下半年的首要工作任務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因此政策仍以邊際放鬆為導向。

未跟隨加息反而再次降準,中美貨幣政策分道揚鑣?

其次,物價壓力暫不足慮。受豬肉價格觸底反彈、蔬菜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旅遊、居住等價格上升影響,8月份CPI同比上漲2.3%,略超預期,但距離3%的警戒線仍然較遠,核心CPI則仍然穩定在2%左右。再加上經濟繼續下行、翹尾因素回落,今年後幾個月物價預計仍以回落為主。通脹預期雖然有所抬頭,但並未轉變為實際的通脹壓力,因此也尚不足以改變貨幣政策導向。

再次,匯率的掣肘因素減弱。從近期情況來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明顯走穩。央行通過上調遠期售匯業務外匯風險準備金率、限制向境外同業賬戶拆借或存放人民幣、重啟逆週期因子以及推出離岸市場央行票據等手段,相當程度上扭轉了市場預期。再加上美元指數近期已出現疲態,匯率因素不會對貨幣政策獨立產生影響。央行負責人也特意強調,“本次降準彌補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缺口,優化了流動性結構,銀根並沒有放鬆,市場利率是穩定的,廣義貨幣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基本匹配,是合理適度的,不會形成貶值壓力”。

以這些因素為背景,我國在9月27日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之後,並未跟隨上調政策利率,而且於10月7日宣佈降準。

這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貨幣政策導向已經開始分化

未跟隨加息反而再次降準,中美貨幣政策分道揚鑣?

央行之所以降準而非降息,除了降息的政策導向意義過強之外,還有兩個考慮:一是由於目前OMO和MLF已經成為商業銀行獲得資金的主要方式,這也導致資金成本偏高,如果通過成本加成資金轉移定價的方式傳導到貸款方之後,會在相當程度上推高貸款融資成本。二是由於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仍處於低位,中長期貸款投放意願不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阻始終難有改善,通過加大低成本資金的投放力度,有助於衝開受阻的傳導渠道。

央行此次降準的幅度和方式同4月份那次一樣,都是下調一個百分點,用以置換MLF。通過這一操作方式,可以緩解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壓力,進一步加強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貨幣政策工具的切換,在適度回收淤積於銀行間市場的短端流動性後,再通過定向降準實現流動性分流,可以更好地將活水引入實體經濟,既可以實現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精準滴灌,又可避免降準政策信號意義過強對金融市場產生衝擊。(王靜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