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在深圳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香港”、“單非”、“跨境”、……他們身上有著特別的標籤。穿梭在兩個都不算徹底屬於自己的城市之間,每天必走的過關關口,彷彿一道分隔線。讓她們奔走在兩種生活狀態之中。如今她們的故事被一個新銳女導演帶上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舞臺,讓我們接觸到了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過著雙城生活,在兩種不同的繁華中成長。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新人導演、處女作

《過春天》憑什麼被多倫多PICK


今年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張藝謀的《影》、姜文的《邪不壓正》、賈樟柯的《江湖兒女》、王兵的《死靈魂》、劉傑的《寶貝兒》、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何蔚庭的《幸福城市 》等眾多華語影片悉數亮相,足見本屆多倫多電影節對華語影片的青睞。在這其中新人導演白雪帶來的處女作《過春天》尤為亮眼。作為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有史以來第一部入選Discovery單元並作為開幕片的華語電影,《過春天》憑藉其獨特的現實主義氣質令人印象深刻。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電影《過春天》以深港兩地割不斷的雙城生活和文化交融為背景,講述了女高中生佩佩和友人為了實現去日本看雪的願望,冒險走水後遭遇親情、友情、生活的變化,一步步完成獨屬於她自己的青春蛻變。

影片首次直面“單非青少年”這樣一群身份特殊的群體。2001年,莊豐源案在香港終審判決,確立父母雙方皆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內地居民在港所生子女可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自此十年間超過20萬“雙非”嬰兒在港出生,“單非”兒童的數字更甚。現如今這些“雙非”“單非”孩子正值青春,每日奔波於深港兩地,雙城生活、成為跨境學童。不同的生活、學習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讓他們擁有了一個不一樣的青春。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導演白雪在深圳生活十多年,她見證了他們的青春成長,並以極其獨到的視角,劈開了關於青春的糖果外衣。縱觀影片不難看出為了將他們的生活真實細膩的融入電影故事,導演下足功夫,在深港兩地反覆調研,走進這些“雙非”“單非”孩子的世界,感受他們的青春、迷茫、成長和隱痛,也正是如此才能夠用足夠細膩、寫實的鏡頭語言詮釋出如佩佩這般非典型中國式青春。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近幾年,國產青春片走出了撒狗血的老套路。而沒有了墮胎、早戀的青春電影我們還能看什麼?如果說今年暑期檔黑馬《快把我哥帶走》劍走偏鋒地以兄妹情引發觀眾共情,那麼《過春天》則是用足夠真實而又細膩的深港生活風貌打動你我。經過海關之後自如切換國粵語的跨境學童、佩佩每次走水的經歷和心態上的變化……雖然電影中也有愛情元素,但已經被導演有意弱化處理,這也十分符合一般人青春期愛情“懵懂”的模樣。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繼續現實主義

《過春天》能否成為爆款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近三年來,頭部電影和電視劇市場中平均每年都會有將近20部現實主義題材影視作品與觀眾見面,年度貢獻票房約達百億。而就2018年暑期檔上映影片,相比較《邪不壓正》、《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阿修羅》等大製作+大卡司電影,由於故事不接地氣,導致未能取得預期的票房和口碑,甚至出現上映後撤檔現象,而如《我不是藥神》、《一出好戲》這樣的中成本現實題材電影卻都用口碑、票房證明了現實題材的觀眾緣和吸金力。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過春天》以佩佩為第一主視覺,看似單線的敘事,看上去更像是一部關於佩佩的紀錄片,平鋪直敘的記錄著在她身上所交至著的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學生、水客、打工仔……佩佩以各種身份穿梭於深港兩地,看似忙碌卻始終難掩周身的孤獨感。不同於其他同類型的少女青春電影,儘管我們大多數人並非身處於那個特殊的背景之下,卻依然能看夠看到很多人青春的影子。這是佩佩的故事,也真實記錄了很多人青春的現實故事。

直面現實青春,《過春天》把視角投射到了她們


電影《過春天》已於北京時間9月8日凌晨,在多倫多電影際電影節進行首映活動,從目前露出的電影口碑來看,新人導演白雪處女作還是足夠讓人驚喜的。能否成為現實主義題材青春片下一個黑馬,雖然仍需要等到電影上映後市場的檢驗,不過,新人導演白雪此番的處女作《過春天》入選多倫多電影際電影節Discovery單元開幕影片,已經為中國新生導演力量出徵國際電影節打響頭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