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座孤獨的島嶼,18海里,卻“隔絕”半個世紀!
文:聞道 圖:西門金哥
很多人不知道,原來莆田有這樣一座島,烏丘,昔日屬於湄洲鄉的一個村,如今實際由臺灣控制,因為歷史原因,18海里,卻生生的站成了彼岸,再次見面卻是在半個世紀之後。
2002年,19戶55位烏丘鄉(烏丘村)親乘坐金門“太武輪”第一次直航湄洲,在湄洲島上停留4天。烏丘嶼鄉親享受湄洲島“居民”待遇。
這樣原本很正常的碰面卻晚了半個世紀。
一座孤懸在海峽的小島
在莆田湄洲灣外海,金門縣與臺灣馬祖的中心點,圖中紅點位置,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主角,烏丘鄉。
烏丘鄉分為大烏丘和小烏丘兩個島嶼,行政區劃分為二個村。全鄉總面積1.1平方公里,總136戶,共460人(2009年1月),從哪裡說起呢?先從島上的居民說起。
烏丘原為福建沿海漁民在漁泛期或躲避海上颶風時的海上短暫停靠站,其後逐漸有漁民在春秋漁獲最豐富的季節居住島上,大部分是湄洲島上的打魚人,居住人數曾高達一千多人,為烏丘島上住民的開端。
烏丘碼頭
1949年,國民黨撤退至臺灣時,部分參與國共戰爭的游擊隊遷移至烏丘。1952年美國給予軍事援助後,一些退役軍人選擇在當地落地生根,此時,島歸金門縣政府“代管”。
離島中的離島
從碼頭一登岸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精神堡
烏丘不僅是臺灣當局實際控制的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鄉鎮,也是唯一民眾至今不能任意進出的“行政區”。
居民、物資進出烏丘,軍方船往來是烏丘對外主要的交通方式;非當地居民進入烏丘必須經過申請許可。大丘、小丘之間沒有固定船班,居民多自行以舢舨在大海當中行駛往來兩地;空運 大丘村和小丘村各有直升機停機坪,但沒有固定航班起降。
島上居民所使用的語言除了“國語”外,也通行莆仙話,當地也稱烏丘話,由於島上常年有來自臺灣的駐軍,因此許多居民也通曉臺灣閩南語。
島上電力完全靠發電機供給,亦無自來水。
烏丘鄉(烏丘村)缺乏教育資源,曾經設有烏丘小學,但現在沒有任何教育機構,孩童和年輕人都離開烏丘在外地就學。
烏丘嶼燈塔又亮了,在140多年之後
百年媽祖廟
這裡有一座媽祖廟,如今依舊矗立於此,就算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可人們都擁有一樣的信奉。
還有這座指引指引船隻航行140多年的燈塔,如今重新點燈。
1874年(清同治13年)由一位英國人在海拔一百米處,大丘山頂建此燈塔。
1951年礙於軍事考量,停止發光。
2001年1月15日最後一任的燈塔主任高金振奉令退休後,“烏丘燈塔”正式走入歷史。
2017年7月24日,舉行復燈典禮,燈塔重新點燈,將守護臺灣海峽航行安全。
在20世紀左右,這裡還發生比較大的事件,核廢料事件,與百人登島。至今,關於“讓烏丘解嚴”仍舊是一個遺留的問題。
前金門縣長陳水在曾說,要解決烏丘問題,遷村是唯一辦法。可這樣真的是在救這個小島嗎?
烏丘燈塔亮了,望著時而朦朧、時而清晰的對岸影像,那些盼望彼此的親人們,是否在心裡默默的點亮了一盞燈?18海里,這又遠又近的距離。
閱讀更多 看莆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