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好好地聊天(3):關係大於對錯

如何好好地聊天(3):關係大於對錯

【觀心閣會所】

只要靜下心來想想,就會發現,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溝通陷入僵局或者衝突,是溝通雙方都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的時候。雙方僵持不下,不惜為了贏下這場戰役而傷害彼此,破壞關係。

你要幸福,還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很多年前的奇蹟課程研習會,有一個活動,就是問自己和夥伴:你要幸福,還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那時候我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活動做完了,也沒有太大的感覺。當時覺得,我其實兩個都想要。難道不行嗎?

慢慢地,開始在生活中實踐。才發現,兩個都要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旦開始爭對錯,內心就不平安了。不是嗎?爭贏了,也許洋洋得意,但是一定有一個部分是心虛的,一個部分是內疚的。心虛是因為如果真的確信,也無需這麼用力去爭了;內疚是因為知道對方不好受,關係變得不好了,而自己要負很大責任。爭輸了,也不甘心,好像整個人就被徹底否定了一般,耿耿於懷好幾日。如此不平安,談什麼幸福?

於是,我開始有有意識地拿著這句話去檢驗自己的行為。才發現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都是如此迅速地掉進這個“爭對錯”的戰場,不能自拔。

但是,如果能超越戰場,往往會給我們非常震撼的體驗。以下就是一個讓我動容的例子。

我願意為了你說:我錯了

歐文亞隆團體治療工作坊第一次團體活動,因新成員不知道團體的保密規則,開了錄音筆,被發現後,受到了好幾個同伴的譴責。

新成員滿腹委屈,卻寡不敵眾。當然也有其他成員為這位成員抱不平,辛思潔老師也承認說她忘了強調了。

本以為事情已過,到了中間階段,另一個成員又拾起此事,開始抱怨說因為老師的過錯,讓這個新成員蒙受委屈。說完這個話,這個成員又有點惴惴,馬上跟老師說:“不好意思,我擔心我這麼說,你會不舒服。”老師開始聚焦在她身上,對她說:“這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時刻。你接著往下說,多說一些。”

這個成員有點害怕地說:“那你會受傷嗎?”

老師說:“你先相信我可以照顧好自己,現在你只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這個成員開始哭泣,像一個小孩子回憶起往事。她說從小到大,大人們總不會顧及她的感受,總是想怎麼對她就怎麼對她,就算他們做錯了,也絕不會道歉。她總是很委屈,很受傷,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接著,她的憤怒慢慢出來:為什麼?!為什麼大人就可以如此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呢?!他們憑什麼從來不認錯?!

等到她經歷夠情緒,慢慢開始能在當下,老師看著她的眼睛說:“我願意為了你,說:我錯了。”

聽到老師的這句話,以及老師所散發出來的溫柔又堅定的力量,全場都被深深震懾住了,大家都屏住了呼吸,一片寂靜。而這個成員,在聽到這句話後,忍不住嚎啕大哭到崩潰。

所有人在陪伴這個成員度過這個關鍵性一刻。

因為是教學性團體,這一次團體聚會結束後,有成員開始在問老師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要說“我願意為了你?”我覺得好像你的認錯不是很有誠意。

老師說:“首先,在這位成員的經驗中,她對別人有很多‘你錯了,我是受害者’的認定。這是一次非常好的矯正性體驗的機會,所以我強調要聚焦在她身上。

其次,我並不認為我做錯了,而且如果我確實如她所願只說“我錯了”,那麼又再一次證明了她一直以來的認定是對的。

最後,在這個時刻,我關注的是情感和關係,而不是誰對誰錯。我願意為了她而說這句話,對或者錯已經不重要。此刻,我的眼裡只有她。我願意為了我們之間的情感和關係,說這句話。

這位成員說,她確實聽到了這句話:我願意為了你。她在這句話裡面,感受到了深深的愛。

在三天的課程中,我一再地受到了衝擊。老師一再地腔調:我們聚焦在關係上,而不是對錯上。她也一次一次地這麼踐行,感染著我們。

一堆精神分析師,猜一個人的潛意識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師都有不太好的印象。因為剛入門的心理諮詢師腦子裡裝著太多的理論,動不動就分析別人的行為。兩個學過心理學的人吵架更是不分勝負。實在說不過別人,就扔下一句話說:“你這是投射!”“你好好覺察一下自己!”無外乎在強調,我就是對的,懶得跟你爭辯。

每次被這麼搪塞,就感覺自己好像吞下了一隻蒼蠅,各種揪心和捶胸頓足。


王敬偉老師就笑說學習奇蹟課程有好多功效,其中一大功效就是“提高吵架的水平”。想來也是很有道理。每個人將“小我”“投射”“匱乏”“寬恕”等等詞彙掛在嘴邊,聽多了就很想大叫一聲:“講人話!”一堆心理學工作者一味將概念和理論掛在嘴邊分析自己和別人,卻忽略了情感和關係,也難怪別人看到學心理學的就唯恐避之不及。

真正學到實處的心理諮詢師,會更加關注關係,不去在意對錯。我們把談話的重點放在雙方的感受上,放在關係的和諧上。感受沒有對錯,都是被允許的;關係和諧是目標,雙方就有共同的動力去克服路途中遇到的障礙。

我這麼做,你會感覺好一些嗎

在電影《超能陸戰隊》中,大白經常問小宏:“我這麼做,你會感覺好一些嗎?”“是不是我這麼做了,你就不難過了?”

對於大白來說,沒有對錯,只有關係。他的眼裡,小宏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他願意為了小宏“感覺好一些”,去做一些事情。

我經常在聽到或者想到大白的這句臺詞時熱淚盈眶。他真正做了什麼並不是關鍵的,關鍵在於,他那顆不爭對錯,只注重情感的心。


能主動示好的人,人格更加健康

曾奇峰曾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家庭裡,那個在每次吵架後,可以主動示好的人,看似“厚臉皮”,卻要為關係的良好發展,克服自己的羞恥感。其實可以這樣做的人比起吵架後端起架子的人,人格更加健康。

深有同感。

一個人的內心,一定要很乾淨,很寬廣,才能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去應對關係中的衝突。既可以吵架,也可以和解。而一味硬氣倔強地死守自己的戰地,其實內心早已潰不成軍。

一定要“證明自己是對的”,這裡面有我們人類固有的執著。但我認為,人類更可貴的地方還在於,我們有一顆可以隨時調整的心,一顆願意為了情感和溫暖而放下對錯的心。

試看看。

“如何好好地聊天”系列文章至此告一段落。從第一篇的技術篇“不丟不頂”,到第二篇的態度篇“保持好奇”,再到這一篇的“不爭對錯”,我覺得越來越難,越來越深入。真的要做到自然流露,需要對自己的清理和療愈。但是如果真的能做到,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變得很不一樣。關係變得和諧了,自己變得柔軟了,生活變得輕鬆了。祝福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