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爲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歡迎關注原創視頻頭條號“世角”。本篇文章的視頻內容在今日頭條同步發送。歡迎大家在頭條號內搜索世角關注訂閱,看視頻更精彩。

漆在一開始是作為一種天然的防腐、防水的用途被發現的,後來它被複雜化了,發展出很多工藝。現在它應該在新的歷史時期,再重新回到生活中,被大眾能夠使用,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喬加 藝術家 漆喬畫館創始人

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為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暖意》 80x140cm 喬加 2017年

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為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三金山水》《堆高紋樣》 薛生金 薛曉東 中國山西

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為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兩頭船》 脫胎漆造型 方兆華 中國武漢

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為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切貝蒔繪縞紋箱》 小椋範彥 日本

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為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朱漆三重箱》 桐本泰一 日本

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為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銀胎螺鈿戒指》 山協千尋 日本

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為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花瓣小碗》 鐮田克慈 日本

她堅持在798的畫廊用小型展覽的形式,只為讓漆器重新回到生活中

圖書《喬加》 漆喬畫館2016 獲2016年度德國紅點設計獎

我接觸漆很早,因為家裡做漆,可能是很自然的就認識了漆,瞭解了漆。但是接觸漆的時候, 不像現在大家都認為,那麼熱愛漆。這中間我學設計,也學新媒體,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覺得跟漆有什麼關係。後來我到德國留學,這期間幾乎不做漆,只是有那麼一兩件東西,在學校我就拿出來了,同學老師倒是很新鮮,他們覺得這個材料太美了,這是東方的材料。所以這種直觀的東西,是非常單純的,讓我覺得這是對漆的一個重新審視。如果你不把它看成是身邊的東西,你會怎麼做。所以德國回來以後,這十幾年,我一直在做漆。

我剛開始做漆,當然是從自己擅長的方向切入,就是做平面的、做創作的,當然也無人問津。那時候有一個特別小的空間,在798裡。最開始叫喬十光漆畫館,現在的名字叫漆喬畫館。做這個工作室畫廊的初衷,是想做博物館裡沒有的展品,美術館做不了的展覽,高校辦不成的活動。所以這個不只是一個展覽,一個畫廊,除此之外,它也是人的互動和交流平臺。現在這裡基本上成了全國唯一的一個,專注在這個材料上的一個機構了。

漆在一開始,它是天然的一種防腐、防水的用途被發現的,它就是起一個保護作用,再後來它被複雜化了,發展出很多工藝。現在它應該在新的歷史時期,讓它跟今天的生活再重新使用,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它是拋開了所有的外在條件,回到原點的一個過程。怎麼能夠讓普通的人能夠使用上,我覺得通過展覽吧。這個主題性非常強,它是一個點,通過講一個事情,我覺得對今天人們的生活是一個啟發,他們會重新使用這些器物,有可能會是給予它新的用途,也有可能去帶動我們國內一些年輕的設計師,去創造適合中國人的生活的新的漆器。

我們選擇東西的標準是不分國籍、不分身份地位、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只看作品,只看東西。這東西里頭,能看出態度來,而且這個也是觀眾能看出來的。

2012年,當時的一個最突出的主題,就是天然漆。那次有29個作者,所謂畫廊模式做的頭一個,得到很多作者的支持,可見大家對這樣一個出路的一個期待,需要介紹,希望別人看。當時這29個作者裡頭,三分之一是日本的,三分之二是中國的。這個之後我們就開始持續的、選擇性的代理作品,代理漆藝作者。大概三年之後,這個比例就倒過來了,三分之二是日本的,中國的就變成三分之一,到現在趨勢是,中國的三分之一的這個比例,還在下降,因為這是觀眾決定的。真正在看到的樣態上,能夠完成出來,這是我的作品也好,產品也好,能夠拿出的中國作者,為數並不多。那麼我覺得,我非常替中國作者擔憂。

我們的每個作者從胎到最後上塗都是自己來做,你沒有行業組合,你沒有說像日本那麼完善的。他可能上手的時候是一個完成的胎,那他只是做漆的那部分。設計師對手工的密切結合,在中國這邊它經常脫節。我覺得日韓它整體的調子比較溫和,很多日本的作者,他們每年做一些小展,溫和的態度和小型化我覺得適合漆的發展。

我完全可以不做代理,我也可以不做展覽,就是工作室。我可以只做自己的作品,不需要介紹其他的作者,所以這個裡頭有點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也是一個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