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東支招「技工荒」:提高「藍領」的地位和待遇

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二次會議。會議強調,要提高技術工人待遇。這條消息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建設一支數量多、質量高、過得硬的技術工人隊伍,關鍵是提高這些“藍領”的地位和待遇,讓工匠有在社會群體中能“吃香”、有職業聲望。

我國人才市場結構問題突出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1.65億人,佔就業人員總量的21.3%,但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萬人,佔就業人員總量的6.2%。

近幾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每年畢業都會被稱為是“史上最難就業季”。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699萬,2014年增加到727萬,2015年高校畢業生749萬, 2016年高校畢業生756萬人,2017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預計達795萬人。但有一個現象很值得關注,那就是伴隨著大學生就業難,卻出現全國上下的技工荒。“大學生過剩”與“技工嚴重缺乏”,冰火兩重天,反差巨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

“技工荒”是普遍現象。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在喊缺技工。即使是普通技能崗位,在許多地區也有很大缺口。在四川,全省技能人才總量680萬,其中高技能人才100餘萬,現代製造業等領域高端領軍技能人才稀缺;在浙江,杭州市工商聯2016年針對全市建築業、傳統制造業等上百家企業的調研顯示,有71.43%的企業反映中高級技術工人短缺,低技能勞動力過剩;在天津,據勞動力市場信息反饋,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的供求比例已經達到1:10左右。在廣東省,電工、鉗工、車工、焊接、製冷工等技術工人,缺口已經達到四五十萬人,其中數控技術工的缺口超過10萬人。上海平均每位高級技工有7.33個崗位可供選擇,普通技工月薪3000—6000元,高級技工月薪則達一兩萬元。未來上海年均高級技工的需求約2萬人,大部分集中在工藝設計、機械加工、電器設備、光機電一體化等生產附加值高的產業。

也是人社部前兩年發佈的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數據,從行業需求看,80.6%的企業用人需求集中在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這三個行業,其中又以製造業佔比最高,達34.7%。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較大,分別為2.0、1.94、1.81、1.77。也就是說,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1以上。中國2.25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僅製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餘萬人。可見,從市場供需來看,我國目前高技術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人才斷檔現象嚴重。

技工缺失制約中國製造轉型升級

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凡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振興中國製造業,需要大批技術熟練工人隊伍。與現代產業結構相匹配的技術工人隊伍結構,應是中級和高級技術工人佔多數。而目前我們的技術工人隊伍結構卻相反。國際勞工組織提供的發達國家技工隊伍的合理比例分別為35%、50%、15%。發達國家高級技工佔技工比例為20%—40%,而我國只到6%,缺口上千萬人。

遼寧是裝備製造業大省,像瀋陽這樣的城市裝備製造業在工業當中的佔比超過50%。最具矛盾意義的是裝備製造業大省卻缺乏裝備製造業技術人才。技術工人缺乏導致目前遼寧製造業創新能力不強、研發能力差,勞動效率、管理水平、規模化程度都比較低,制約了國家新型產業基地的建設。中高級技工嚴重缺乏已成為遼寧製造業發展的瓶頸。

當下各地區、各行業只看眼前、不顧長遠、急於求成、大幹快上的思維和習慣,造成了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的狀況,直接制約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中國人境外旅遊,志不在山水,意在購物,日本“馬桶蓋”、韓國“電飯煲”能夠走俏,箇中原因,除了價格原因外,主要是品牌和質量。中國遊客境外掃貨,從本質上講,是在對中國產品的信任危機,是對中國市場“用腳投票”。沒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國製造。環顧世界,雖然中國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品牌和提升質量,但和國外相比還是有差距。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長期以來,我國製造業體量巨大但缺乏核心技術,長期處於世界產業鏈條的末端。

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題。中國要振興實體經濟,中國製造要走進世界市場,品牌、技術、標準、質量等一定要建立國際比較優勢。這其中人才建設,特別是形成一批新一代的“工匠”是重要的因素。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一支擁有現代科技知識、精湛技藝技能和較強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

切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是當務之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研究制定技術技能人才激勵辦法,探索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試行年薪制和股權制、期權制。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七大群體激勵計劃,其中第一類群體就是技能人才。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5年來,實施了從高校畢業生技能就業行動,到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春潮行動”;從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措施,中國高技能人才讓神舟飛船改寫“中國高度”,讓“蛟龍”號7062米深海下潛刷新“中國深度”,讓“復興號”高鐵提升“中國速度”。

中央深改組第二次會議強調,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協同作用,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強技術工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關鍵是增強技術工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只有形成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才能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投入,切實改善培養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滯後等問題,拓寬個人發展渠道,進而改變技術工人待遇偏低的現象。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環境,建立創新失敗補償機制,讓青年創客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真正做出好創意、好作品。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手段,培養一批專家和技術工人,紮根基層,紮根專業領域,讓工匠在社會上有職業聲望、更高的獲得感和榮譽感。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要轉變人才觀念,消除社會歧視。這需要國家從頂層上設計人才培養與評價戰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甚至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讓職業教育學生一技在手,就業有前景,升學有前途;重視和尊重技術技能型勞動者,建立起從升學到就業,從薪酬保證到權利保護的完善體系,讓技術技能型勞動者也有可靠的社會保障和穩定的成長空間;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改變唯文憑唯學校選人用人的不良風氣,真正不唯學歷唯能力,讓職業教育學生有更多選擇的機會。要打破工人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壘,給予那些有突出貢獻的技工應有的社會地位,激勵一線員工的自豪感、榮譽感。樹立科學的人才評價觀,堅持德才兼備原則,從規範職位分類與職業標準入手,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堅持“四個不唯”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體現人才的發展性、多樣性、層次性和相對性,鼓勵人人都做貢獻,人人都能成才。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要改革教育制度。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讓實踐教育貫穿我們的中小幼教育。加快技工學校改革,進一步確立培訓為就業服務的指導思想,引導技工學校面向勞動力市場,引入市場機制,強調技工學校的市場化、社會化辦學方向。讓“校企合作”成為新的職教模式,採用“訂單培養”方法,為企業定製專門領域的“藍領”技工。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要大力供養工匠精神。讓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企業是主體,產品和技術創新是關鍵環節,要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生產每一個環節,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帶動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

(摘自《宏觀經濟 騰訊財經》2018-01-26,騰訊財經特約 梁啟東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區域經濟學者,東北問題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