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星空|英雄风流(十七)——刘伯坚:铁血英雄(二)

刘伯坚:铁血英雄

历史的星空|英雄风流(十七)——刘伯坚:铁血英雄(二)

1927年7月,刘伯坚和王叔振到达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汉口,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在大革命遭到失败的紧急关头,为了挽救革命,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会后,刘伯坚奉命离开汉口去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与邓中夏、王若飞、何叔衡、李富春五人组成中共江苏省委员会。 为了贯彻“八七”会议精神,迅速恢复并整顿江苏、上海地区的党组织,开展地下斗争,中共江苏省委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连续发出了《关于组织行动委员会》《关于恢复赤色工会》等通告。

1928年春,党为了培养军事干部,派刘伯坚到苏联学习。他先后在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悉心学习军事,成绩名列前茅,显示出一名优秀军事家的素质。6月18日至7月11日,他作为代表,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刘伯坚从苏联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

1931年12月,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奉命进占宁都。该军前身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刘伯坚和许多共产党员在这支部队做过政治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广大官兵中有深刻的影响。在宁都,该军中的中共党员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伍等人在部队秘密成立党支部,寻找党组织,策划“宁都起义”。12月14日,在刘伯坚的组织领导下,国民党二十六路军起义成功。12月16日在欢迎和命名大会上,刘伯坚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授予起义部队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任命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红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黄仲岳为十五军军长,颁发了毛泽东和朱德亲笔签名的委任状。刘伯坚策划指挥这次起义有功,被中共中央任命为该军的政治部主任。在闽西红土地上,刘伯坚领导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驻扎在连城新泉、莒溪屏山一带开展革命斗争,积极宣传红军政策,组织革命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苏区人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高潮。

1934年1月12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刘伯坚参加了这次会议,被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8月,刘伯坚调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的领导,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刘伯坚被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武装斗争,与陈毅、陈丕显等同志一起进行游击战。

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的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1935年2月,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赣南省委机关、部队,被强敌围困在狭小的仁风山区。在这危急关头,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项英、陈毅决定:分路突围!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等人安排在最后一批行动。3月3日午后,最后突围的机关部队向赣粤边游击根据地转移。当时的领导分工是: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和少共书记陈丕显率领前卫部队先行突围,党委书记阮啸仙和刘伯坚后随机关前进。部队突围时与敌遭遇,部队伤亡过半,阮啸仙不幸牺牲。

3月7日,刘伯坚收拢被打散的队伍准备再次突围时,在安远圹村鸭婆坑不幸落入敌人魔掌。敌人抓获刘伯坚后,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为从刘伯坚口中捞到共产党和红军的机密,被俘后的第二天,敌人便把刘伯坚押解到国民党广东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

敌团长假惺惺地对刘伯坚说:“刘先生,你的一切我们都弄清楚了,眼下你要顺应潮流。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以你这样的才华,在我们这里是大有作为的。”刘伯坚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他说:“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共产主义必定会胜利,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扭转的历史潮流!”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劝降不成,为防不测,敌人于3月9日将刘伯坚押往粤军第一军所在的大庾县城,囚禁在梅岭脚下的大庾监狱里。

3月11日,敌人将刘伯坚押解到绥靖公署提审讯。从大庾监狱到绥靖公署,需要经过县城一条繁华的大街——青菜街。在经过的路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一派杀机。敌人居心叵测,给刘伯坚加上了一副沉重的脚镣,并故意押着他从青菜街走过,企图借此显示反共战功,威吓群众,从精神上瓦解刘伯坚的斗志。

刘伯坚识破了敌人的险恶用心,他拖着叮当作响的沉重铁镣,从容自若地上路了。当刘伯坚经过青菜街时,大街两旁站满了群众。刘伯坚拖着铁镣,昂首挺胸,气宇轩昂,并不时地用双目环顾大街两旁,向含泪伫立的群众颔首致意……随后,刘伯坚用敌人拿给他写自供状的纸和笔,在囚室里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12日晚,下起了瓢泼大雨。听着窗外阵阵夜雨,刘伯坚一夜没有合眼。他挂念起项英、陈毅等同志,突围时不知是否安全转移到赣粤边的梅关?长征远去的战友们现在到了哪里?此时,他不禁想起红军长征过于都河时,与叶剑英话别时的情景:叶剑英是刘伯坚的亲密战友,时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叶剑英率队伍长征路过于都河时,担负大河架桥任务的刘伯坚特意去迎接他,并为他饯行。两人对酒畅叙,心情都非常沉重。刘伯坚对叶剑英说:“你是军委四局局长,主管训练、人事工作,请求你向军委反映我的要求,我还是随主力红军走吧!”叶剑英十分了解自己战友此时的心情,将刘伯坚的请求向军委做了汇报,提议让其随队长征。“左”倾领导者却没有允许。

刘伯坚沉默了。他知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刘伯坚在苏联学习时,曾任旅莫支部负责人,对王明宗派集团否定在留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取消旅莫支部的错误主张,给予过严厉的批评。所以,他们对刘伯坚一直耿耿于怀。当决定主力红军长征时,他们就借机寻找借口,滥用组织决定,不让刘伯坚和瞿秋白、毛泽覃等过去反对过他们意见的人参加长征。尽管如此,刘伯坚并没有因王明“左”倾错误的排斥而消沉,而是以大局为重,以坚强的党性,服从组织的需要,留在赣南苏区坚持斗争。

在狱中,刘伯坚给家人的信中写道:“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嘱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时年40岁。临刑前一刻,他还给妻子王叔振留下一信,里面说:“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刘伯坚没有想到,妻子王叔振竟未能见到这一绝笔。就在刘伯坚牺牲前后几天,一个风雪之夜,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局几名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执行者,把王叔振带到闽西长汀县四都乡西面的姜畲坑,秘密地杀害了。

刘伯坚在狱中留下的珍贵遗墨,是在“西安事变”时,由刘伯坚妻子王叔振的大嫂梁风笙交给周恩来保存下来的。周恩来在谈判结束后,将烈士遗孤带回延安,由陈云、李富春同志抚养长大。20世纪6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向外宾介绍这些珍贵的遗墨时,曾动情地介绍道:“这是我的老战友刘伯坚同志给他亲人的最完整的遗书,也是我党一份珍贵的遗产。”

历史的星空|英雄风流(十七)——刘伯坚:铁血英雄(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