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最近,當90後都在通過大電影《愛情公寓》集體緬懷青春的時候,我也看了一部很不一樣的青春片,直譯過來叫做《如何在派對上搭訕女孩》。

之所以說它與眾不同,除了直白到有些無厘頭的名字和情節外,還有它的導演和編劇。

本片改編自有著“奇幻文化大師”之稱的美國作家尼爾· 蓋曼的同名短篇小說。蓋曼可是一個科幻界的“大牛”,把世界奇幻獎、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都拿了個遍,恐怖大師斯蒂芬·金稱他是一個“裝滿了故事的寶庫”。

就在《如何在派對上搭訕女孩》在去年首次亮相戛納的一個月前,根據蓋曼另一部小說《美國眾神》改編的同名美劇也播出了,它講了一個隨當年“五月花”號上的移民一同來到美國的各國舊神,同當代的媒體、科技等新神之間較量的故事,其中不乏對移民、種族、宗教等頗多敏感問題的隱喻。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美劇《美國眾神》裡的科技小子

而《如何在派對上搭訕女孩》被稱為蓋曼最浪漫、最瑰麗,同時也最令人費解的作品之一。它講的則是一個熱愛朋克卻不善言辭的16歲宅男,被朋友帶到一場派對上並努力搭訕女孩,而這裡的女孩卻全是外星人的奇葩故事——腦洞可是大了幾倍。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書中僅侷限於派對上幾小時的場景,在電影中被擴展成了一場朋克男孩和外星女孩48小時的戀愛之旅。電影的導演是極具辨識度的約翰·卡梅隆·米切爾——他長著一張漫畫中的二次元美男臉,而且真的就是日本動漫《冰上的尤里》中維克托的外形原型,內裡卻有一顆搖滾的心,其導演的《兔子洞》《搖滾芭比》和《性愛巴士》等作品,無一不是又酷又飛的作品。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米切爾是維克托的外形原型

電影遵循原著,將背景設定在了1970年代,對於該故事的發生地——英國來說,這是一個被失業和經濟危機籠罩的時代,也因此才孕育出朋克這種音樂形式。

朋克是一種源於1960年代車庫搖滾的簡單搖滾樂,不太講究音樂技巧,更多被當作一種年輕人表達對社會不滿的宣洩方式,它多宣揚思想解放,表達反主流的尖銳立場。

其中朋克歷史上最具革命意義的是1977年英國性手槍樂隊創作的一首與英國國歌同名,卻把女王比作法西斯的單曲《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此曲一出,無數青年受到鼓舞,紛紛身穿奇裝異服,高呼歌裡所唱的“沒有未來”的口號。

電影開頭,男主人公就和朋友整日哼著這首歌。在男主人公以及導演米切爾眼中,朋克無疑意味著一種打破一切社會規範、挑戰一切權威的自由生活和藝術表達方式。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為了與此對比,影片中的外星人則是有著等級分明的嚴整社會體系和社會規則——長輩需要吞食後代以維持生命這種殘酷的“家長制”,也是對當時社會的一個絕妙諷刺。而想要打破這一秩序的外星人女孩和愛上她的男主,由此也將朋克精神詮釋到了極致。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此外,影片光怪陸離的視覺風格也很“朋克”。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作為影片的最大亮點,由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朋克女王的造型明顯致敬了搖滾巨匠大衛·鮑伊1986年的電影《魔幻迷宮》裡的造型——值得一提的是,蓋曼在原著中對鮑伊也有致敬——書中一位名叫八行詩的外星女孩,影射的就是鮑伊1972年的專輯《Z字星辰與火星蜘蛛的興盛與衰亡》。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朋克女王的造型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大衛·鮑伊1986年的電影《魔幻迷宮》裡的造型

電影中緊身衣外星人的形象則非常接近於庫布里克的名作《發條橙》的造型。中間高潮部分那段少年與外星少女的朋克MV,或許靈感來自於英國搖滾樂隊山羊皮(SUEDE)樂隊的同名專輯封面,當然歌詞還是性手槍樂隊的風格。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劇中的外星人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少年與外星少女的朋克MV

其實原著中,比起朋克的反叛精神,蓋曼可能更想通過朋克少年與外星少女雞同鴨講,卻充滿哲理的對話,叩問存在本身和藝術的終極意義。但電影的野心沒有那麼大,它最終想講的還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電影保留了少年和外星女孩對話的風格:充滿錯位感卻句句真理。比如少年展示自己畫的漫畫,漫畫主人公名為“病獨男孩”——“他四處傳播自己,感染其他人,拒絕盲從、反抗法西斯。”少年如此解釋道。而外星少女的解讀卻是:“所以對付盲從的解決方法,是強制受精和克隆嗎?”再比如少年向外星少女講述自己的父親:為了追求自己的朋克精神,在他10歲時就離自己而去,少女一語中的:“這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自由嗎?”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可見,這也是導演的反思——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宣洩,除了憤怒和反對,朋克精神的下半場永遠只能是覺醒和成長。而這意味著面對社會既定規則的掙扎和妥協——就像影片中,朋克少年和外星少女自始至終反抗的是外星人體系,而不是現實的人類社會。

最終,影片也是一個妥協式的結局——男主不再迷戀朋克,成為了一名戴上了大眼鏡、穿上黑西裝的作家——那段刻骨銘心的48小時朋克戀情,連同那個自由奔放的年代,成為了讓他職業生涯攀上頂峰的代表作。

朋克、外星人、光怪陸離的視效,青春片還能這麼拍!

而電影之外,經歷了1977年的聲名大噪後,推動了整個歐洲朋克浪潮的性手槍樂隊,卻沒撐過1978年,這支叱吒一時的樂隊成立不到3年就解散了。

但有意思的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現場卻再次響起了性手槍樂隊曾被禁的一首經典名曲《Pretty Vacant》——好在不是《天佑女王》,給就在現場的英國女王留了一些面子。

這或許也算是朋克精神的一次還魂吧。畢竟,所有易逝的事物都讓人緬懷,無論是朋克、愛情,還是青春——拋開又飛又躁的外殼,這部腦洞大開的電影最終要揭示的還是這麼一個有些傷感卻無可改變的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