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假期過後不想上班,如何才能節後重生?

國慶長假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假期綜合症。網友們調侃,節後第一天,頭暈腦脹,心情不好,渾身不適,只想躺著,沒睡醒,想再給祖國母親過一個農曆生日,需要被治癒……

總結為四個字就是:不想上班。

不想上班,卻又不得不上班,尤其已經放飛大自然的心,要面對各種工作目標和計劃,感覺有一萬個工作在等著自己,自然不會舒心到哪裡去吧。

那麼接下來,應該如何調節態度和方式,面對工作中的目標和計劃呢?這篇文章,讓你快速回歸工作狀態,捋清工作思路,元氣滿滿,開啟工作的新篇章,走向人生成功的大道。

曾仕強:假期過後不想上班,如何才能節後重生?



長假過後,迴歸工作,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目標和計劃。目標和計劃就是你的工作思路,你的導引,有了它們,你才不會無的放矢。

目標,好比船隻的羅盤方位,本身是固定的,筆直地對準目的地。但是實際航行時,船隻可能要轉向,以躲避暴風雨;或者在霧裡減速慢行,以免和其他船隻互撞;甚至在臺風裡使船首向風停駛,以減輕損害:或者改道繞過礁岩或障礙,以策安全。

成功的目標不變,而成功的計劃應該隨時調整,以求適應實際產生的變數,克服困難,達到預期的成果。

中國人喜歡“凡事到時候再講”,乍聽起來,好像事先沒有計劃,完全是臨渴掘井。其實,中國人也重視“凡事豫則立”,講求事先周詳的盤算。把“凡事豫則立”和“凡事到時候再講”兩句話臺起來一併思考,不難明白中國人的主張,應該是“凡事一定要先有周密的計劃,才不致倉皇失措。但是由於隨時可能出現的變數,所以必須隨時調整,到時候看實際情況而改變”。

同時,理想與實際間,也經常有一些距離。“平衡”是一種理想狀態,而“不平衡”才是實際的情況。 我們所擬訂的成功計劃,執行時不免發現事實上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堅持原來的想法,絲毫不願意改變,有時就會窒礙難行。

所以我們明白一句話:有目標,要不折不撓,有計劃,要隨機應變,隨時調整才能因時制宜。

那麼,目標和計劃,具體應該如何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助你走向成功呢?

曾仕強:假期過後不想上班,如何才能節後重生?

01

因循守舊容易失敗,時時具備改善意識

如果一切秉持過去的成功經驗,由於未來的情境變化,可能產生若干“原來有利的因素,變成不利的障礙”。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尋求改變和突破,只是覺得它很難,於是一切按既經驗,按老路走了。

有位心理學家叫喬治·溫伯格(Dr.George Weinberg),他說過“你每做一個行為,就加強了你做這個行為背後的意念和動機” 。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把某些信念或感覺,付諸實際的行動之後,自己就會更加相信這些信念,或者更為加深這些感覺,關鍵的點是一定要付諸行動,然後就會發現不足之處,就會加以改善,我們就會慢慢走向成功。

同時,中國人常說“習慣成自然”,我們每做一次,就增強一些,久而久之,也養成了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重複去做。

習慣成自然,一切遵照往例辦理,很難因應未來的變化,以致“成功會變成失敗”,證實了“成功為失敗之母”的道理。

失敗變成功,成功又變失敗,走著這樣的怪圈,是因為“改善”不存在一勞永逸,是要隨著階段性變化去做調整的。

我們做調整,不是毫無原則地去變,也不是習慣性地一成不變。要“持經達變”,也就是“有原則地應變”,就是原則有所不變,而措施則有所變。換句話說:“不可不變,卻不可亂變。”

不可亂變,意指“要求愈變愈好”,所以變的時候,最需要“改善意識”。每一次改變,都要變得比上次更好,不容許變得更糟。大學說,止於至善,便是愈變癒合理,愈變愈符合天的自然法則。

成功的人,不可以完全依照往例辦事,應該以合理的改善意識,來自我創造,以“日日新,又日新”來塑造自己的成功大道,確保生生不息。

曾仕強:假期過後不想上班,如何才能節後重生?

02

事緩則圓,遵循“停看想”原則

比如開車,公路的轉彎大多是小角度的改變方向。我們順著它的角度,輕微地調整輪盤,即可和緩而安全地前進。

如果不輕微調整輪盤或轉彎處角度很“刁酸”,等待發現路已轉向,這才急速轉動輪盤,可能已經撞上護欄。

合理調整才可以“事緩則圓”,才可以避免大變動帶來的衝擊。我們採取“合理的調整”,做出合理的反應,以求取合理的效果,無論為人處事,遵循這種方式,都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

那麼問題來了,合理不合理實在很難講。方向變來變去,最後必須安抵目的地,才是合理有效的調整。無論怎樣調整,都要配合原目標。

有時候有這樣的情況,剛開始的時候,目標十分明確,方向也把握得很準。然而,東調整、西調整的結果,可能弄亂了方向,搞不清楚目標究竟在那裡?

這時就應該暫時停下來,確定清楚方向,才繼續向前行進。可以採取“停、看、想”的方式來查看我們路線。

人生的歷程中,“停、看、想”是非常必要的。及時停下來,仔細看一看,認真想一想。也就是切實檢討目前的成果,然後找出合理的方式,才不致一路猛進,卻迷失了方向。

遵循停、看、想的原則,及時檢討目前的成果。

還有就是要了解,調整的目的是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不是為了調整而調整。調整到偏離目標而不自知的時候,已經到了“喧賓奪主”的地步,偏離了我們的目標,毫不足取。

有的人調整來調整去,不知道下一步還要調整到什麼地方?這種態度,正是一般人所說的朝秦暮楚,不能達成原有目標。同時顯現出見異思遷的毛病,被人家譏評為“到處拭擦的桌布”,意思是“這裡擦擦,那邊擦擦,活像一塊擦桌椅的抹布”。

時常變換目標,如果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經驗,當然是有利的舉動。但是擴大經驗,必須有明確的人生目的。

為了人生的目的,在相關的範圍內擴大自己的經驗,乃是可喜的現象。否則世界上的事物,廣大無涯,而自己的生命,卻有一定的期限,拿有涯的人生來體驗廣大無涯的事物,恐怕會耗盡精氣體力,一事難成!

曾仕強:假期過後不想上班,如何才能節後重生?

03

在上限和下限之間,找出平衡點

目標不能變,過程可以變。

想要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必須有“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一切的轉換,都是為了達成這樣的理想,才能夠“持經達變”,不致由於一時的調整,而迷失了自己的目標。

持經達變的人,目標不能變,過程時時在變。這種方式,就叫做“以不變應萬變”。拿不變的既定目標,來調整萬變的過程,就不會亂掉根本。

現在有些人不明白“以不變應萬變”的道理,居然異想天開,提倡“以萬變應萬變”。

其實,“以不變應萬變”是“有原則的應變”,“不變”的就是“原則”。而“以萬變應萬變”根本是“原則不變,原則萬變,就等於沒有原則。

成功就是在任何事情的上限和下限之間,找到合理點。凡事沒有過與不及,便是成功。

目標訂得太高,很不容易成功,訂得太低,達到了也算不得成功。

謀定事業目標,不可能沒有彈性。在奮鬥過程中,確保成功不能忽視的主要因素是:在彈性範圍內,因應實際狀況對事情審慎調節。

順天意調節,大吉大利。逆天意調節,往往自召其禍。人要成功,必須順著自然法則而調節。

調節的功夫,正是尋找平衡點,保證平衡度,即使在遇到困難時,遭遇失意時,也會鼓勵自己“有一天也會得意”。

調節的功夫愈高,平衡點找得愈快速、癒合理,理想與實際也愈加趨同。我們做事情做工作,是必須要下功夫的,但在生活與工作,理想與實際間,也同樣需要“下功夫”。

我們要憑自己不斷的調節而獲得生活與事業、理想與現實、身體與內心的相對平衡,未來的路才能走得足夠穩,足夠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