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建築是城市成長的年輪。每座地標性建築,是“建”出來的,也是一個時代的土壤和氣候“長”出來的。讓我們行走在時間的漩渦中,感受改革開放40年中,湘潭地標的變化。

萬樓:

你若問起哪些建築能代表湘潭,湘潭人一定能告訴你萬樓、窯灣等傳統地標。其中,位於湘潭老城區的萬樓,既是湘潭老地標的代表,也是新地標的代表。她穿越歷史的年輪,靜靜站在湘江邊上,隨著時代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身姿,無聲地訴說著湘潭400年的歷史變遷。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舊時萬樓。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新舊萬樓對比。

萬樓又名文昌閣、文起樓,位於湘潭城區東頭宋家橋側(今湘江鐵路橋下游約500米),瀕臨湘江。萬樓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有400年的歷史。上世紀50年代,萬樓主體建築因失修垮塌,60年代其附屬建築觀音閣失火被焚燬,唯傑靈臺最堅固,經風吹雨打,臺基保留至今。

萬樓是由時任京官李騰芳取名,寓意“萬,乃數之大者,邑從此而大”。古代湘潭文人墨客常聚於此,登樓觀景吟詩作賦。300餘年間,萬樓屢廢屢建,先後5次重修。2009年萬樓開始第6次重建,工程於2013年竣工。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第6次重建中的萬樓。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第6次重建中的萬樓。

萬樓經歷了4個世紀的風雨,也積澱了豐富的精神內涵。

首先是執政為民之理念。當初修樓時,就體現了執政者為官一任、興盛一方的執政理念。“頹然者,正水之所去也,邑人以為弗善也。或是之以告於令包侯,謀築石為臺,塹沙截波,覆之以樓。”二修時郭金臺《重修萬樓記》,“若猶未然,不扶籍地靈以匡茲邑,如吏職何謀?乃心協,乃群謀,重理茲閣,示捍衛城,資屯踏蓄積,又與最高峰塔乾巽二方互維,長亙於邑,士大夫有聲光,公之利賴茲邑,於萬斯年,又自今始矣。”此意更為明顯。萬樓的興衰也折射出社會之興衰。初建也好,重修也罷,都是社會穩定和諧之時,官民共同努力、齊心協力之結果。毀壞、蕭條之日,不是兵災動亂,就是財力匱乏之時。所以民間曾一度流傳:“萬樓興,湘潭興。”

此外,萬樓還蘊含福佑湘潭之意義。這從初建時的選址,到後來的重教尊文,在地理上,文化上,官民關係上,社會穩定上,經濟財力上,都積澱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美好祝願。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悠悠江水奔流而去,萬樓駐守江邊,見證蓮城400年盛衰。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新萬樓雕欄。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飛簷翹角。

湘潭地標故事:萬樓

畫棟。

2013年,第6次修建的萬樓主樓竣工。新建成的萬樓的外形設計既融入了皇家大院、一類寺廟的莊嚴典雅,也吸收了江南民居諸如馬頭牆、貓拱背牆、灰瓦等柔情特色。而最為獨特的還是萬樓“九五至尊”的結構。根據設計方案,萬樓總高63.48米,其中主樓為52.58米,從外面看,主樓只有五層,從樓裡看,其實有九層,這種內九層、外五層的結構寓意著"九五至尊"。

以萬樓為輻射點建設的萬樓新城也即將噴薄而出——西南跨湘黔鐵路與雨湖區老城區相連,北靠九華經濟開發區和大學科技城,西至先鋒工業園,東南面與湘潭市行政中心區隔江相望,輻射範圍達10平方公里。

同時,以萬樓為中心,依次擴散建設了一個佔地160餘畝的萬樓廣場、200多畝的仿古建築街區(萬樓文化風貌區)、以及生態居住區和現代商業區相錯落的宜居新城區。

夜幕下,涅磐後的萬樓燈火闌珊,人流如織。如今,萬樓片區再次成為了景觀帶,也是新的蓮城地標,吸引著許多市民在此流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