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首先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魅力和时代风采”。

改革开放40年来,台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新路子,造就了“台州现象”“台州模式”,这里蕴藏着地域优秀文化的推动作用,积淀着台州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台州百姓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代表着台州城市特有的精神标识。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市委书记陈奕君在全市开放大会上要求“深入挖掘台州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深度挖掘、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努力创新台州优秀文化,是新时代推行“妈妈式”服务、挖掘台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的重要举措。

根据市领导的意见,市委组织课题组对“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深入研究,赴台州各地和福建省泉州、莆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在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咨询报告,供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参考。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关于台州实体经济发展

的文化根源的咨询报告

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40年来,台州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为新时代台州新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并已成为台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一)组织形式以股份合作为主。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企业、第一个支持股份合作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第一条股份制高速公路、第一家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均诞生于台州。

这种股份合作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主要最新型也是最高效的组织形式之一,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充分肯定。同时,台州的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对股份合作模式的创新和补充。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台州宝利特鞋业35年前率先摘掉社队企业的“红帽子”,成为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图为一九八二年核发企业性质为“社员联营集体”的文件。

(二)行业形态以产业集群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以“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为主要模式的块状经济逐步成为支撑台州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态,汽车及零配件、塑料模具、家用电器、缝制设备、医药化工等台州传统支柱产业大多以产业集群的形态存在。

全市列入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的,有台州医化、黄岩模具、温岭泵业、路桥金属再生资源、临海休闲用品、玉环汽摩配等6个,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36个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正在着力打造七大千亿产业集群。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台州市医药化工产业专家服务基地

(三)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

目前,全市拥有52家上市企业,3706家规上企业,156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浙江制造”品牌认证企业数居全省第一。从产业主体来看,截止2017年末,全市企业中第二产业有70967户,占比45.64%,第二产业对全市年度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2.8%;制造业就业人口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工业投资占了产业投资的绝大部分。从台州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奠定了台州经济繁荣和辉煌的基石。

(四)产品流向以出口导向为主。

综观全市的产业经济,作为台州经济主要“顶梁柱”的制造业,其外向型的特征非常明显。2001年至2016年,全市外贸自营出口从11.8亿美元增长到190.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4%。

近年来,台州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成经济外向度长期保持在60%左右,与世界215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贸往来。与此同时,台州对外投资也非常踊跃,如杰克集团收购德国奔马、联化科技收购英国邦德等等。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杰克集团流水线

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

台州的实体经济之所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文化基因对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地域文化可以通过个体行为、制度安排与选择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地理文化的支撑

任何一个区域文化,总是根植于各自特定的自然环境。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台州独特的地方文化和民众性格。

1. “山谷”之地造就了台州人创业创新的“勇敢与务实”。

台州地理特征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其中平原丘陵相间,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王士性称“浙中唯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与渔”。

历史上台州曾是荒域僻处、贬谪之地,长期远离政治中心,接受国家资源配置十分有限。短缺的资源、不便的交通、单一的产业和人多地少的现实,迫使台州人急于改变“樵采海作”的生产方式,勇于劈山开路求生计,勤于四处奔走谋温饱,敢于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赚常人不屑赚的小钱,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脚踏实地干尽了千行万业,养成了台州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果敢尚气”精神,形成了“石气所钟,猛烈鸷愎”的性格,涵养了“民风劲健,勤啬耐苦”的品性。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仙居“山谷”

同时,“山谷”之地的偏远,也让台州人不太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讲求“和实生物”,形成了务实重行的行为取向。面对“山海雄峻而地瘠民贫”的现实,台州人不愿受客观条件的羁绊,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从东晋到民国,历代台州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著名的有东晋的周胄、唐朝的袁晁、元末明初的方国珍等,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台州人的勇敢,是“果敢尚气”劲健民风的突出表现。

改革开放后,台州人的务实集中表现为闯荡市场中的不甘贫困、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勇敢则集中表现为开拓市场中的敢闯敢冒、敢于创新、勇于进取。

从改革开放初挑着补鞋机走天下,发展到今天的汽车、医药等九大产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并正在着力打造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则更加显著地呈现了台州人作为“山谷之民”的务实和勇敢精神。

2. “泽国”之地造就了台州人创业创新的“圆融与灵气”。

台州水系发达,泽国密布,古时台州各县的舟船都可达台州府,至今,横贯仙居、天台、临海、黄岩、椒江等县市区的椒灵江水系仍保存有众多码头和埠头遗址。特别是台州南部的温黄平原,金清水系纵横交织,连通路桥、温岭等地,“路桥水陆集中,农商较盛”,“擅鱼盐之利”。这种“九曲回环”“水系交错”“山水交融”的自然环境,使得“泽国之民”形成懂得变通、懂得进退的品性和水一样的“灵气”,善于经商谋利。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曾经的渔港已经成为繁荣城市

改革开放初期,当私营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台州人就巧妙地将个体经济与股份经济融合,对外一律挂“集体”的牌子,名正言顺地做起了生意;当其他地方还在为姓“资”姓“社”争论时,台州人又创造了“股份合作制”,绕过了姓“资”姓“社”的困扰,台州人的变通与圆融,由此可见一斑。“泽国之地”还孕育了台州“泽国之民”像水一般的灵气,这集中体现在台州产业经济“无中生有”的独特现象中。

台州人以开拓的勇气、创新的思维,准确捕捉市场信息,应对市场的千变万化,“无中生有”地产生出不少新产业。如缺少木材资源的玉环市,家具产业却名满天下,是中国欧式古典家具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为外企零星加工户外休闲用品部件的临海市,却让这个“舶来品”立地生根,成为中国户外休闲用品产业集群规模最大、外向度最高、产业链最宽、品牌影响力最强的产业基地。更为显著的是,“无中生有”的台州汽车产业,已傲然成为台州城市的一张金名片。曾几何时,航空航天产业还离台州很遥远,但今天,台州已是彩虹、长鹰等无人机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且正在加快建成4平方公里的无人机航空小镇。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台州正在加快建成4平方公里的无人机航空小镇

3. “滨海”之地造就了台州人创业创新的“开放与大气”。

台州地处东海之滨,海岸线长达651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有12个岛群691个岛屿,大陆架海域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

“海作”“渔猎”曾是台州人主要生存方式之一,“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讨海人”那种四海为家、远涉重洋的生活塑造了台州人开放通达的心态和分工协作、恪守职守的品性,历史上多次移民也造就了台州人多元融合的胸怀。

台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1700多年前,卫温首航台湾就是从台州古章安港启程的;明朝戚继光抗倭,台州是主战场;同时,台州作为“佛宗道源”“江南茶祖”所在地、“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将佛教天台宗、茶叶、唐宋诗词文化等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地。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唐诗之路旅游节启动

台州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名闻遐迩的台州刺绣、台州玻雕等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到了今天,禀承了对外交往传统的台州人,以多元开放的视角闯世界,外向型经济十分活跃,区域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左右;台州商人还在全球各地建起了90多个异地商会。

同时,“讨海人”出没于汹涌波涛之间,练就了不畏艰险、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台州多年来频繁遭受台风侵袭,在与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搏斗中,台州人更形成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格,这也铸就了台州企业家敢于冒险、豪爽大气的创业创新之道。这种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大气,往往体现在不计小利善赚大钱、不畏艰难善于创新、不拘当前善图长远、不限小局善谋大局的企业经营文化中。

比如著名企业家李书福,在一片“民营企业怎么能造汽车”的质疑声中,敢于冒险,善于转型,带领吉利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就是台州人大气的典范。

这种大气在台州许多企业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凭着敢打敢拼的精神,全市10多万家工业企业打响了台州制造的品牌,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四,中小板企业数更是居于全国地级市第二。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吉利汽车生产线

(二)历史文化的支撑

台州独特的地理文化也孕育出了台州独特的历史文化,且一直深植在台州人的心中,流淌在台州人的血液里,并以“台州式硬气”和“和合文化”为显著代表。

1. “和合文化”促动着台州人善于治业。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千百年来深植于台州人的骨髓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台州人。“和实生物”的理念,形成了台州人“四民皆本”的重商传统;“和而不同”的理念,形成了台州人注重通过合作、结合、配合来推进互助合作的营商精神,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天人合一”“万善同归”等理念,也形成了台州人的开放眼光,推动了台州实体经济外向型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实体经济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和合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台州人就创造性地把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联户”“打硬股”“合伙”等企业产权形式。1982年,温岭工商部门向牧南工艺美术厂颁发的全国第一份“社员联营集体”的营业执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

而且,这种融合不仅能融合本土,而且能融合中外,被誉为“蛇吞象”的吉利并购沃尔沃、仙琚制药收购两家意大利药企、天成科投收购英国Acro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这种融合俗称“台州揉”,体现了文化上的尊重与包容:从股份合作来看,企业家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利益各方自然地选择了“共舆而驰”;从并购重组来看,呈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和相互融合的智慧,可以说,台州实体经济处处浸染和渗透着“和合”的理念与精神。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仙琚制药新厂区

2.“台州式的硬气”促动着台州人乐于创业。

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所赞赏的“台州式的硬气”,赞赏的正是台州人的“坚守与担当”,体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就是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薄利、经得住失败。

企业的发展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和生命周期,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需要创业过程中的专注与坚守,不为一时的市场起落而改弦易辙,台州制造业就有着这种长期坚持、顽强生存和不断创新突破的内在品质。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台绣

比如,台州刺绣在市场小、利润薄的大背景下能够继续生存发展,并成为全国重点保护的28个刺绣品种之一,就是因为有几代人、几十万绣花女工近百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台州企业家“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硬气”,始于1908年的“台绣”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传承与创新。

同样,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台州企业凭着这份“台州式的硬气”,依然能够守着“寂寞”与“执着”,坚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经济浪潮中,制造业一度被经济界“冷落”,一些区域的企业纷纷“脱实向虚”,但台州的多数企业家能不忘初心,坚守并专注于制造业,使台州的实体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华海药业坚持十年进军美国市场,公司制剂生产线已连续多年“零缺陷”通过FDA认证,就是一个显著例子。这种扬名于方孝孺的“台州式硬气”,正是台州企业家创业历程中守住实体经济“大本营”的特有秉性与气质。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3.“台州斜”促动着台州人善于聚业。

“台州斜”是台州人喜欢“跟风”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个略带有贬义的词汇却在台州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正面的作用。其表现就是台州人能够迅速接受并大规模模仿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产品、新行为方式等,且能在模仿中不断推陈出新。

历史上“海门”曾被称做“小上海”,善于在新潮时尚上模仿大上海的时髦,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台州斜”作用于经济领域,首先表现为台州企业对市场反应快,善于抢占市场先机,“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就是台州企业市场反应灵敏的最好写照。

其次是“领雁效应”明显,当一个企业在某个领域成功之后,会很快影响和带领更多的人参与这个领域的生产经营,这就推动了块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成就了台州的产业集群。“一村一品,一镇一产业”和“一人带一群,一企带一村”的现象充分体现出了“台州斜”文化现象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再次是“抱团现象”突出,“台州斜”基于血缘、学缘、乡缘形成经济网络,善于依托亲戚、同乡、同学关系延伸全产业链,实现产业和市场的裂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台州汽车及零配件、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就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台州斜”文化的影响力。

(三)社会文化的支撑

任何一个区域的社会文化,总是受制于各自特定的社会环境。从渊源来看,支撑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既根植于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形成于广大台州企业家创造性的实践。台州改革开放后40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这种区域文化已经成为台州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台州实体经济新发展和新飞跃的重要支柱。

1.“大陈岛垦荒精神”激发着台州人艰苦创业。

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台州无法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台州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安于现状,反而藉着一股“闯”劲开辟出了新的天地。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既有着台州传统文化的特质,也融入了现代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植入台州社会文化之中。“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文化感召力和精神向心力,无时无刻不在持续地推动着台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台州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土。

目前台州市场主体每万人拥有717个,换句话说,每14个台州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还有120多万台州商人活跃在世界各地。

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台州企业弘扬的“大陈岛垦荒精神”还表现为敢于面对困境,敢于不断尝试,擅于无中生有、从小到大。

吉利集团的发展就历经了冰箱厂倒闭的困境,也历经了装潢材料、摩托车产业的艰辛开拓,最后成为了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龙头。

中新科技原本只是水产品加工贸易行业的“小舢板”,20多年在国际市场的深耕和艰苦打拼,最后成长为电子行业的一艘“巨轮”。

这些企业发展壮大的事例都是“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2.平等民主的企业文化催发着台州人乐于敬业。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寿的最根本因素。台州在历史上曾长期属于蛮荒之地和放逐之处,在文化意识上也属于中原文化的边缘地带,更多的是受求新求变求自主的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影响,所以台州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相对较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搏击商海多年的台州人逐渐孕育出了自主、平等、公开、民主等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则的新思想、新观念,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普遍觉醒并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了具有台州特色的平等民主的企业文化。台州企业文化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平等包容。

台州大多数企业家在企业创始阶段,往往是集投资经营管理者与劳动者于一身,“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辛苦赚铜板”。“老板”与“工人”界线比较模糊,彼此地位相对平等,从而使台州企业里的劳资关系比较融洽,员工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相对较强。

二是民主和谐。

历史上形成的民主、自主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台州企业文化里民主氛围比较浓郁,企业主与生产者不仅能相对平等相处,而且彼此共同参与民主管理。台州企业的“民主对话会”是享誉全国的“民主恳谈制度”诞生的源头之一,“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更是“民主恳谈制度”的亮点,让劳资关系在“公共论辩和对话”中达成“和而共融”,充分彰显了台州企业文化中的民主特质。

3.崇文敬才的文化精神推动着台州人聚才兴业。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桐江书院

台州自古以来就具有崇尚文化教育的风尚,由于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在农耕时代,一般家庭要过上小康生活实属不易,于是送子女上学读书以摆脱贫穷就成了普通百姓的首选,拜师学艺的风气也甚为浓厚。

1200多年前郑虔在台州兴办官学,“教以正学,启以民善民彝,人始知学,去陋归儒,家家礼乐,人人诗书”,“自此民俗自淳,士风渐进”。据不完全统计,台州在宋代就有书院14座,到清代台州书院更达到90座之多,足见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同时,崇文还表现在对文化人的尊重上,在台州城乡,上过学、读过书的“文化人”,普遍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尊重,婚丧嫁娶等各类民俗活动中,“文化人”发挥着主导作用。

这种崇文风尚使台州的创业者十分重视教育和职工素质的培养,吉利集团在起步阶段,就兴办了吉利汽车职业学校,后来还筹巨资创办了北京吉利大学和台州吉利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崇才的风尚也驱使台州企业家更加重视人才,吸引四方人才为我所用、共同创业兴业。

德智和控股集团创始人王云友,早在企业的成长期,就在全国率先资助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且17年来矢志不渝。

在台州,企业家“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故事屡见不鲜。正是这种崇文敬才的文化精神促进台州的实体经济广揽天下人才,并推进实体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李书福撰写自己的创业故事

弘扬台州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实体经济再创新辉煌的建议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易受地理环境、资源、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但唯有经济背后的文化因素是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新时代,在加大各种显性要素投入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文化要素的投入,增强文化软实力,让实体经济发展从“外推动”进入“强内驱”,从注重“硬”投入转到更加注重“软”投入上。

我们要以创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核心,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切实加强台州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好地发挥地方文化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驱动与支撑作用。

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台州市地方文化保护委员会。

台州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台州地域优秀文化是台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台州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台州新时代再创新辉煌,必须要有优秀文化的引领和支持。深度挖掘、系统整理、大力弘扬台州优秀文化,对激励台州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创业,促进台州高质量发展、赶超发展,尽快跻身全省第二方阵前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把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文化根源研究作为建设文化台州的一项大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组建台州市地方文化保护委员会,全面负责地方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等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按照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对台州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和现代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宣传文化部门要承担起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和弘扬的具体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地方文化挖掘和保护列入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教育部门要将地方文化传承和弘扬列入课程体系,加强对青少年台州地方文化教育;经济信息部门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弘扬台州企业精神。

要加强对实体经济背后文化基因的挖掘与培育,归纳提炼出台州文化精髓、台州精神和台州企业家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内在推动力。

(二)组建台州市地方文化研究院。

要动员各方力量,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台州文化特别是能够推动实体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文化基因的研究。建议独立设置台州地方文化研究院,在各高等院校建立台州文化研究基地,动员广大科研人员和高校专家深化台州文化研究。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天台宗祖庭国清寺

要扩大研究视野,在研究台州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海洋文化的基础上,也要深入研究台州的企业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等。既要研究台州独特的地方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也要研究制约新时期台州新发展的封闭守旧等落后成分,正确处理好“扬”与“弃”的关系。各高校要与社联、工商联、档案、地方志部门等加强合作,联手开展台州文化名人研究和知名企业家研究,推进台州历史文献整理及档案编修。

特别是要进一步深挖台州文化精髓,梳理台州文化历史发展和传承脉络,总结提炼推动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台州人理念、企业家精神,厘清台州地方文化与台州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运行规律和原理,逐步构建起以文化为支撑、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增强台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和持久力。

(三)创建国家级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台州地方文化保护示范区。

在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上,将创建国家级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到议事日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临海长城

台州具有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基础和条件,要以打造和合文化为统领,整合以椒江为核心的卫温航台、海岛垦荒等海洋文化,以天台为核心的浙东唐诗之路、天台山文化,以临海为核心的台州古城文化以及以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争取设立国家级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组织专门人员,按照《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编制《台州和合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订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行动纲要,并分年度制订出创建计划。

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台州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存、生存环境的整理与保护。在创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时,要突出台州独特的制造业文化,加强对名企老企遗址及实物的整体性保护,鼓励企业保存、收集其发展历史的资料与实物并加以陈列,充分展现企业的自身文化成果。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卫温首航明信片

我市各地不但有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独特的创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需要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别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为推动各地更好地开展各类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在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框架下,在自然遗产、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造业文化遗产等方面设立市县两级的地方文化保护示范区、示范点,建立示范区示范点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评估和命名,实现示范引领,评估带动。

(四)丰富和拓展台州博物馆的内涵外延,建立台州民营经济博物馆和台州商人博物馆。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台州博物馆

文献、文物和遗址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是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台州实体经济的文化之根。

要进一步充实台州博物馆的内涵,加强反映台州文化的文物的挖掘整理,特别要加强反映台州历史上农作、海作等生产和生活方式器具的搜集整理,加强在台州实体经济发展进程中有特定意义和价值的资料、遗址、实物的搜集与保护。

要延伸台州博物馆的外延,在合适的场所建立分馆,加强对体现台州独特文化的文献文物和历史遗址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在保护和开发好大陈岛、一江山岛的同时,加强对台州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如建立卫温首航台州纪念馆、首航码头遗址等,使其成为弘扬台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在此基础上,加强有关台州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和台州历史上著名作家文稿的搜集整理,在推进《台州文献丛书》编纂的同时,编辑出版《台州文献史稿》。

要加快建立台州民营经济博物馆和台州商人博物馆,为讲好台州商人的创业故事、展现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历史创建一个良好的载体。要搜集整理台州商人在创业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实物史料、名企老企遗址及实物,总结梳理台州实体经济的发展史、企业的成长史和企业家的奋斗史,尽快编撰《台州实体经济志》《台州经济发展史》《台州企业家志》《台州企业年鉴》等,以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台州商人发展历史,重点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商人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和热爱家乡、奉献社会的人文情怀,体现历届党委政府对企业的关怀,打造台州商人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对外展示窗口,激励台州商人更好地创业创新,推动台州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台州博物馆民俗陈列

(五)设立中国(台州)和合文化节、活动周,编撰台州文化地方教材和教育读本。

要进一步强化台州文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驱动力和保障力,就必须加强对台州文化的宣传、传承和弘扬。建议将已经设立的台州和合文化节提升为中国(台州)和合文化节,将此打造成为有全国性的常态化文化品牌,建立和合文化活动周,以此为平台大力宣传弘扬台州地方文化。突出宣传台州的民营经济文化、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宣传和合文化在台州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浓厚的宣传台州文化、助力企业发展、推崇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

要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反映台州文化、台州实体经济发展历程和台州企业家精神,建议宣传文化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组织邀请文化界著名人士,走进企业,走近企业家,创作一批高质量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图书、书法和美术作品等,将台州文化和企业家文化推向全国,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

要面向青少年,以台州文化进校园为主要载体,通过编撰《大陈岛垦荒精神》《台州和合文化》《台州企业家》《台州地方艺术》等地方教材、开设台州文化选修课程等途径,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台州文化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将台州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要面向企业,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制作企业发展专题片、编撰《员工手册》《企业文化手册》等读本或宣传资料,加强对企业员工台州文化、企业文化和员工职业素养的宣传教育与培训,让台州文化进入员工灵魂,让员工融入企业发展。

(六)建立台州地方文化传承基地。

要面向全社会,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建立台州文化传承基地,加强对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首先是要建立传习所、讲习所,对刺绣、翻簧、玻雕等技术难度较大的非遗项目,通过设立传承人、传习所、讲习所、专业培训班等进行传承保护。

其次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积极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将非遗保护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内容,通过兴趣小组、学生社团等形式加强对学生非遗项目的培养培训,让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成为非遗项目的传承者、弘扬者。

要在体现台州文化特别是制造业文化的场所建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以培养学生对台州文化的感知能力、生活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学校组织的集体旅行或家庭亲子旅行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

再次是鼓励民间社团发展,加强行业指导,组织一批民间非遗文化社团参加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提高社会知晓度。另外,还要鼓励非遗项目传承人到古街巷、古民居、古建筑中设立传习点、讲习点、展示厅、销售部以及画吧、陶吧等,让非遗项目走近民众、走向普及。

(七)建立台州文化旅游专线。

切实加强与台州实体经济发展历史相关的一批企业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我市各地都有一批为实体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且能体现台州文化精髓的名企、老企,特别是近年兴起的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特色小镇,既是我市实体经济的缩影,又是难得的旅游资源,更是台州文化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宣传、教育与传承的基地。

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研发产品,实现文旅融合,将一批名企老企和特色小镇打造成为集展示、教育与休闲为一体的实体经济旅游景区、体验馆和实践基地,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充分利用台州地方文化,研发设计富有台州文化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推动台州小工业品、工艺品向“旅游伴手礼”发展。对台州实体经济发展历程中有重要里程碑式意义的名企老企,可以树立永久性的文化纪念标识;在名企老企比较集中的区域建设传统产业文化特色街巷、片区等,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体验者来了解感受台州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

寻根台州,文化探源|这个课题报告干货多多!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组组长:

牟永清 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副主任

课题组副组长:

洪 卫 市政府决策咨询委秘书长

许建强 市政府决策咨询委社会发展组组长

课题组成员:

章东平 市咨询委社会发展组副组长

李 一 咨询委员

周 琦 咨询委员

胡正武 咨询委员、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台

州学院教授

冯 荣 特约研究员、台州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陈 骏 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办公室主任

咨询报告执笔人:

冯 荣 许建强 洪 卫 胡正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