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爲「熊孩子」們揭開性的神祕面紗

我從哪裡來?我是怎麼來的?

關於這個問題,一百個孩子有著一百個稀奇古怪的答案。

恐怕這是每個人小時候都會問到的問題!

也是每個孩子成人後被自己孩子多次問到的問題!

如何為“熊孩子”們揭開性的神秘面紗

至今我還能清楚記得父母當時有些尷尬,又有些羞赧的表情

遲疑了好一會兒,才給了我一個模糊不清的答案:

你是在村後面大坑裡挖出來的

我仍然疑惑,疑惑村後面的大坑裡怎麼會挖出小孩呢?

為此,曾多次吆喝著小夥伴扛著鋤頭去村後面的大坑裡挖小孩

還有很多版本:

弟弟是從麥秸垛裡抱來的、妹妹是從沙坑裡撿到的

東院的小芳是從大路邊抱來的、

西院的小東子是從石頭縫裡鑽出來的

......

現在甚至會有人告訴孩子,他是自己充話費送的!

不管怎麼說,面對這個有些尷尬的問題,多數家長是選擇不說真話,或者轉移話題,不讓孩子繼續問下去。

如何為“熊孩子”們揭開性的神秘面紗

生命是尊貴的,創造生命的性,更是偉大與令人尊敬的。有什麼令我們避諱與羞於啟齒的呢?但是,面對不諳世事的孩子,我們應如何跟他們談這個問題,如何對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是父母與整個社會應該考慮與重視的問題。

已進青春期的兒子,懵懂又有些閃爍的跟我提起這方面的話題時,我認識到有必要對他進行一些性知識的普及了。同時也認識到當前孩子性教育知識的饋乏與欠缺。

一篇有關瑞典性教育知識普及的文章令我受到了啟發,並深有感觸:

每年秋季開學,瑞典鮑斯達中學的生物課老師瑪林·哈馬斯托姆,會給新升入八年級的班級講授性知識。第一堂課,她鼓勵學生們把知道的所有關於性的詞彙大聲說出來,並寫上黑板。之後的課上,她會解答學生們有關性的任何問題;如果有必要,男女生將分開上課,方便那些羞於出口的問題被提出來。“性是人成長過程中很自然的事。”與教授生物知識相比,瑪林覺得教授性知識更有成就感,“這些知識讓學生們終身受益。”因材施教,坦誠、開放、嚴謹,瑞典的性教育課深受學生歡迎,社會對此也讚賞有加。

好奇心總是伴隨著青少年發育的每個階段,在他們遇到成長的煩惱時,傳遞正確的性價值觀,可以大大減少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使身心發展更加健康。調查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學校強化性教育課程以來,丹麥15至19歲女性的生育率和流產率大幅下降,青少年中患艾滋病和性病的人數急劇減少。幫助青少年擺脫“難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恥感”,及時、科學的性教育不可或缺。

性教育本身是一個去‘汙’的過程,我們應該以一種漸進、平滑的方式滿足孩子對性知識的需要。回溯歷史,上世紀初的瑞典社會,因擔心孩子純潔的心靈受到汙染,推廣性教育時遭遇不少阻力。經過有識之士的不斷努力,1945年瑞典出臺了世界上第一個性教育大綱。如今關於性教育的討論重點,已轉移到怎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準,如何讓性教育更有針對性等方面。

瑞典、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普遍認為,性教育主要應由學校來完成,因為教師在這方面更加專業。考慮到家長們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有一定難度,社會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各種努力給予很高期望。

如何為“熊孩子”們揭開性的神秘面紗

事實上,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性教育不止關乎青少年的健康,它更是實現公眾性健康,預防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統計顯示,美國年齡在15至19歲的女性懷孕率5倍於瑞典,這一人群中淋病發病率是瑞典的2倍。除了學校,性教育有必要深入社區,以及社會的各個層面。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適當的性教育不但不會讓性行為提前,反而會推遲性行為,讓年輕人對自己的行為更負責。如果對性無知,倒是會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造成性病、意外懷孕、危險流產和過度性焦慮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完整的性教育體系,適應年輕人需求的服務機構,社會輿論的成熟等因素的結合,無疑可以讓性教育的版圖更加完整。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與其戴著有色眼鏡,不如克服難以啟齒的心理,坦然面對,悅納科學,性教育的大方和直白,才是讓孩子懂得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最有效方式。

如今的孩子,已與我們那時完全不同,資訊的發達,信息的流通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網絡之上,泥沙俱下,與其談性色變,不如讓他們早早了解,理智的面對,才能有效規避與杜絕不該發生的問題。

不矇騙,不隱藏,還性以真實,給予孩子認知的權利,讓孩子瞭解性,明白自己是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的,才能知曉生命的尊貴與性的偉大,才能理性的面對與珍視,我想,這才是當前性教育最該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