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我算是被《大轟炸》驚了一下,

雖然還沒看到成片,但就最近的幾支視頻來說,跟想象的很不一樣。

相信很多人應該都跟我之前一樣,覺得他是這種畫風的: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再或者這樣嬸兒的...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但從片方連發的幾組物料來看,卻意外的煙火氣十足,電影無疑是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刻畫小人物。大轟炸下群眾們“抱團取暖”的茶館、為捐飛機舉辦“麻將大賽”、保育院的小朋友們...試圖在努力地“去英雄化”。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大轟炸》中的小朋友們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大轟炸下照樣人氣十足的茶館

就像莫言在評價《美麗與憂愁》這本書時所說的:

“真實的戰爭不在關於戰爭的歷史和教科書裡,而在親歷過、目睹過戰爭的小人物的記憶裡”。

他們的命運與戰場交匯,留下的思念、哀愁或者恐懼,都不應在靜默中消沉。

而將電影進行“去英雄化”的導演,往往是很溫柔也寬容的一個人。因為這需要以一種悲憫的姿態面對他電影裡的角色,他了解他們的痛苦、也允許了他們的懦弱;他展現他們的掙扎、也平等的看待他們的勇敢和不勇敢...但他的故事裡仍然有一個足夠勇敢的人,一個會說不的人 。

這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導演之一是馮小寧。

在馮小寧之前,抗戰片基本上就是戰爭場面加上敵我鬥智鬥勇的情節,屬於一眼就能望到頭的類型,始終沒人能,或者說沒人敢跳出這個固定的套路。

直到1990年,他的電影處女作《戰爭子午線》上映,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抗戰片還可以這麼拍!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戰爭子午線》不但大膽的把鏡頭聚焦於戰爭年代的孩子們,甚至還加上了現代時間線的平行剪輯,這在那個年代還真沒人想到,或者說沒人敢這麼拍抗戰片。

在《戰爭子午線》大獲成功後,馮小寧啟動了拍攝戰爭三部曲的計劃,在四年的時間裡,他連續拍出了《紅河谷》、《黃河絕戀》、《紫日》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馮小寧“抗戰”三部曲

《紅河谷》裡不屈不撓的反殖民戰爭;

《黃河絕戀》裡蕩氣迴腸的愛情史詩;

《紫日》裡中日俄三國青年超越戰爭的友情,每個主題在戰爭片裡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巧妙的角度選取,用戰爭下的小人物們的命運和心理變化來推動情節發展。

而諾蘭的戰爭鉅製《敦刻爾克》之所以在學術界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如此。

嚴格來說,這並非一場戰爭,這是一場賣隊友的撤退行動。因而整場電影壓抑和絕望是主調。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但諾蘭的敘事手法和刻畫對象依舊讓人耳目一新。

小人物的逃亡,看不見的敵軍,一小時、一天、一週構成的三條不同跳動頻率的時間線索猶如時鐘般時而分離,時而重合,清晰勾勒出海陸空所在的人物一樣窒息絕望卻不得不抗爭的場面。

也許這部電影對普通觀眾來說不那麼友好,但它讓局外的人對那段歷史有所瞭解,對戰爭中普通人真實的迷茫有所認識。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就比如上面這個鏡頭。

表現的是一群準備排隊上船的英國士兵,在經歷了數週的圍困之後,聽到德軍轟炸機時的情形。

沒有大無畏的捨身忘死,沒有堅定勇敢的眼神,有的只有如同驚弓之鳥的士兵,恐懼地埋下頭去,期待自己運氣不要太差,成為被炸到的那一個。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再如《拯救大兵瑞恩》中最經典的第一場戲——諾曼底搶灘登陸戰

艦艇上的士兵有些拿槍的手在發抖、有些趴在船邊嘔吐...

他們不是無所不能的英雄,都是些被迫上戰場的血肉之軀而已。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再比如新聞採訪上,記者追問比利林恩這位“英雄”面對敵人時的感想,以及為何第一時間去搭救中士。比利林恩回答:出於本職。

記者又再追問面對敵人時的感想,比利林恩回答:沒有感想,時間太快。於是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大眾看到的戰爭不過是被媒體“包裝”出來的,唯有士兵自己才知道戰爭的真正意義。

抗日戰爭包括人類歷史中的所有戰爭,背後都揭示了一個秘密:

即政府和民眾對一場戰爭的理解是不同的。

無論勝負,民眾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討論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失敗時,必須要講清楚一個事實——戰爭的勝敗,意義更多在於政府,而非人民。

沒想到電影《大轟炸》中耍大牌的人是他!

中國等來了最終勝利,卻付出了3000萬民眾的傷亡,以及後來的歷史動盪。

曾經昂首挺胸、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吞下了戰敗的苦果,眾多對國家忠貞的軍人在天皇宣佈投降時切腹自殺。可他們被迫低頭的子孫,卻在一個被美國接管的日本埋頭髮展,迎來了經濟繁榮和戰後復興。歷史的弔詭之處,莫過於此。

對於普通人來說,戰爭沒有浪漫,沒有勝利者,戰爭永遠只有犧牲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