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真的能衡量智力水平嗎?

正規的智商測驗就能準確地衡量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回答一個根本的問題:

什麼是智力?

智商真的能衡量智力水平嗎?


有趣的是,直到現在,行為學家和心理學家仍然無法給“智力”下一個簡明而統一的定義,學者們只是贊同智力的實質是抽象思維的能力或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就尷尬了,如果我們連到底什麼是智力都說不清楚,那麼智商測驗測的到底是什麼?IQ真的能代表智力水平嗎?

IQ 測試

智商真的能衡量智力水平嗎?

雖然專家們至今還不能對“什麼是智力”達成一個統一的共識,卻並不影響他們不懈地研究測量智力的方法。

早在上世紀初1904年,法國為能區分智力落後兒童併為之提供特殊教育,就開始了智力測試研究,比奈和西蒙負責這個項目,建立了最早的智力評測系統。這套系統考察兒童課堂學習所需要的技巧,包括注意力、知覺、記憶、數字推理、語言理解等。評測的根本理念是,不同年齡組的孩子上述能力各不相同,大部分6齡童都能通過而只有極少數5齡童能通過的項目,即被定為6齡童智力水平項目。在確定下每個年齡組的智力項目後,如果一個孩子能通過所有5齡組項目,但不能通過任何6齡組項目,那麼這個孩子的智齡就是五歲,如果能通過一半6齡組項目,則智齡為五歲半。

用比奈-西蒙智齡(MA)測試可以科學有效地把學習困難的兒童區分出來,施以特殊教育。

然而,這種簡單粗暴的智齡分級馬上招來其他心理測量學家的不同看法,最根本的質疑是:這些測試到底測試的是單一的心理能力,還是不同的心理能力?換句話說,到底,智力是由單一成分還是多種成分構成的?

事實上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數理化好的人可能語文英語不及格,學習好的人可能是個路痴……智力是由多種成分組成,但到底有哪些成分,專家們為此又打成了一片。

智力包括哪些內容

上世紀三十年代,斯皮爾曼在研究智力到底是單一成分還是多成分時發現,兒童在多種認知測驗中的分數都有中等程度的相關性,通俗地講,就是語文好數學也不會差得太離譜,反之亦然。同時,部分兒童的確可能在絕大多數測試任務上表現都很好,但在某些特定任務上卻得分很低。因此,他得出一個結論:智力由兩種因素組成:“一般心理能力(g)”和“特殊心理能力(s)”。

同期的瑟斯頓也有類似的理論,並將一般心理能力(g)細劃為七種因素:空間能力、知覺速度(對感官接收到的信息的加工速度)、數字推理、語言理解、語詞流暢度、記憶和歸納推理。

後期的智力研究不斷豐富斯皮爾曼和瑟斯頓的基本模型,基於卡特爾和霍恩的理論,在九十年代卡羅爾建立的三層次模型(Cattel-Horn-Carroll 簡稱CHC):

智商真的能衡量智力水平嗎?


Carroll_three_stratum_model_of_human_Intelligence)

其實,這個花裡呼哨的圖的核心思想是:

一般智力(g)位於最上層,它會影響一個人幾乎所有的認知測驗成績;位於第二層的八種能力包括:解決抽象問題的能力(比如智力題中最常見的圖形辨識找規律)、通過教育和生活經驗獲取的知識(比如算術能力)、學習和記憶、視知覺(比如空間辨別能力)、聽知覺(比如音樂辨別能力)、認知提取能力等等,這些能力人各不同第二層的八種能力可以劃分出更多更細的能力

智力競賽節目搶答題考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認知提取能力——可能你也知道答案,但人家一微秒就完成了知識提取按鍵搶答了,你卻足足想了一分鐘才從大腦皮層裡翻出答案。

智力包括哪些內容(2)

CHC模型已經很複雜了,卻仍然有人表示不服。CHC模型最大的問題是:它只能衡量一個人現有的智力(或者認知)水平,卻無法衡量一個人獲得知識及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沒法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智力水平。另外,這個模型也不能解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智力偏差。

反對方之一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認為智力有三種成分:

情境成分:即生活的智慧,是一個人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能力。熱帶雨林的土著可能邏輯推理沒你強,但在林子里人家活得肯定比你久。經驗成分:一個人對一項智力任務有多少相關經驗會直接影響他完成這件任務的能力。靠刷題通過面試的我動用的就是這部分智力;信息加工成分:即一個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速度

三元也少,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至少擁有九種智力:言語能力、空間能力、數理邏輯能力、音樂能力、運動能力、人際能力、自知能力、自然感知能力、對精神和存在的思索能力。

好了,按多元智力理論,情商EQ已經劃歸到智力範疇了。以後別說自己情商低,其實你就是弱智啊。

流行的智商測試都有哪些

智力成分的分析越搞越複雜,認知理論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然而,從理論到實踐仍然路漫漫其修遠。因為,即使理論模型成熟了,開發出一套能夠準確地反應出理論模型的智力測試題,仍然是件千難萬難的事。

所以目前流行的還是以傳統智商測試為主,也就是說,多數仍然是基於幾十年前的認知學理論,而不是近年的研究成果。

最知名的兒童智商測試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一看就知道是基於上個世紀初比奈的研究成果,最新的修訂版發佈於2003年。這個智力量表也是IQ這個詞的起源。IQ,Intelligence Quotient,中譯:智商。計算公式:

IQ = MA/CA x 100

其中,MA是智齡,CA是實際年齡。所以智商的“商”是指智齡除以實際年齡得到的“商”。這個叫法流傳下來,成為智力量值的代名詞。

其他比較流行的智商測驗還有

韋氏量表,包括兒童和成人不同的測驗考夫曼評估測驗伍德庫克-約翰遜認知能力測試Reuven 發展量表

智商真的能衡量智力水平嗎?

廣義而言,美國的SAT、ACT和中國的高考都算智力測驗的一種,只不過測驗的內容側重於知識類。

智商測試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智商測試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所有的測試測量的都是一個人“已經學到的東西”,而無法測量一個人“能學會什麼東西”。也就是說,智商測試無法徹底排除“高分低能”的可能性。

部分測試無法排除被測人語言能力造成的非智力偏差。首先,如果一個人有閱讀障礙,或者認字量有限,看不懂題目,測試結果就會受到影響;其次,目前的智商測試幾乎都是以英語為母本的,翻譯成其他語言後,翻譯過程的信息流失和轉義,以及英語背景文化與其他民族的背景文化的差異,也會直接影響測試結果。

目前絕大多數測試都以言語、數理邏輯、視覺和空間辨識、反應速度為主要內容,無法涵蓋智力的其他方面。

所以如果智商測驗分數低,就說自己學習能力強,或者怪測試題翻譯得狗屁不通。什麼?測的都是圖形題?那還可以說自己有音樂天賦、情商還賊高。

智商並非一切

當前,“智力即認知能力的總和”這種觀點大行其道,讓我們錯失了一些重要信息。10年前,有學者提出的“理性障礙”的概念,希望引起大家對 智力測試所忽視的重要認知領域(理性思維)的重視。智力測試無法全面衡量人類能力,這個觀點並不新鮮,廣義智力理論家近些年 一直在關注這個間題”。希望大家會有個更全面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