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此爲甚?一位非佛系法官這樣問自己

来此为甚?一位非佛系法官这样问自己

來此為甚?這是一個佛系味道很濃的問題,因為經常在寺廟的門口看到,通常在牌樓的背面,當人們出寺廟時,抬頭就能看到,看到就會想到進來時候的願望。開發區法庭的徐澄濤法官,將這個問題在高郵法院深入推進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全院幹警大會上提了出來,問自己,也問大家。

徐澄濤顯然不是一個佛系青年,他家庭美滿,事業有成,工作中非常出色,是高郵法院的年輕骨幹。他提出這個問題後給出了答案:不忘初心,不要忘記剛剛進入法院時、剛剛穿上法袍時、剛剛握住法槌時的那個理想,那個願景,那個初心。以下是他的發言摘要。

来此为甚?一位非佛系法官这样问自己

1

來此為甚?是高郵一座古寺山門牌坊後的四個字。作為一名法官,我們也應當經常思考,從事這份職業究竟是為了什麼。

從小處說,法官是一份職業,用自己的努力獲取一份薪水,不算非常多也絕不算少,能養家,足以過上穩定的小康生活。

但作為一名有情懷、有擔當的法官,我們都知道我們所從事工作,責任重大,意義非凡,完全不能用簡單的報酬來評判衡量。

在執行局工作時,我辦過一件看起來很簡單的民間借貸糾紛,申請人是一對老夫妻,二人將自己畢生的全部積蓄借給別人卻要不回來,夫妻倆只有一個人有退休金,生活頓時困苦不堪。

接手案件後,我發現被執行人不落不明,沒有存款,沒有房產,沒有任何可供執行的財產和財產線索。這對老夫妻非常焦慮,每個星期都要到法院找我詢問執行進展,每次都失望而歸。

儘管如此,每次他們來,我都會做好充分準備,詳細解答他們的每一個問題,哪怕這個問題說過許多遍,認真幫助他們梳理、核查被執行人的人身和財產情況,哪怕明明知道希望不大。

後來這個案件終究沒有能夠執行到位,但我卻發現老夫妻倆對我本人、對執行工作卻沒有表示什麼怨言。

来此为甚?一位非佛系法官这样问自己

2

來此為甚?通過這個“失敗”的案件,我體會很深。

法官是一份“挫敗感”很強的職業,任務重,壓力大,在一些個案問題上,勤奮和努力不一定就會換來預期的效果。我們會遇到執行不能的案件,會撞上覆雜尖銳的信訪,甚至會被人埋怨、咒罵、傷害。

但是作為一名法官,我們職責就是是守衛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我們其實知道,這個職業就是因為麻煩、矛盾和不公正的頑固存在而創設的。我們日常所做的一切,也許不那麼驚天動地,不會名留青史,但總歸會有人理解,會被人記住。

現在,我們之所以會有“挫敗感”,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社會的發展變化太快,太日新月異,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還沒來得及適應,還沒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我們只有敢於解放思想,不斷解放思想,打破思維定勢,跳出舊有習慣,從容面對問題和挑戰,改變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狀態,才會使自己重新迴歸初心的方向和道路上去。

来此为甚?一位非佛系法官这样问自己

3

來此為甚?我到法院工作已經有九年,另一個小案件同樣令我印象深刻。

這是一件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原告在下貨過程中不慎從卡車上跌落導致一級傷殘,相關索賠糾紛案件一審結束被中院發回。

在此之前,我其實從未辦理過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更別說是一件發回重審的案子。原告家人隔三差五過來詢問案情,時不時流露對法院的不信任,還威脅採取極端舉動。

當事人的情緒這麼敏感,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耐心細緻,一次次地溝通,一次次地釋明,一次次地勸慰,漸漸的,當事人在我面前,情緒安穩了一些。

案情複雜,涉及到許多法律和事實問題,我深知將案件辦好才是對當事人的最後回應。審理中,我精心組織庭審,虛心請教同事,查閱大量資料,進而果斷作出判決,後來案件再次上訴至中院,中院很快作出維持原判的裁決。

4

來此為甚?雖然我們知道,定紛止爭是法官的使命,但現實的複雜程度卻要比想象中的大得多,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認為:在現在的社會現實中,縱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平息當事人之間的恩怨。

我認為,司法公信力有待提高是現實,但這不是我們可以退縮、迴避的理由。相反,遇到這些疑難複雜的案件,這恰恰是展示法官職業能力機遇,對個人更是如此。

紙上來的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再多的理論知識沒有實踐支撐也是空洞的,只有在深入實踐後,才能牢牢掌握。

我還發現,對待當事人多一點耐心,多傾聽他們的訴求,最初的那些偏見甚至戾氣就可能漸漸淡去。

5

來此為甚?工作經歷長了,會漸漸忽視自身的不足和缺點,喪失改正的意願和行動力。

其實,我覺得自己的拖延症要比其他人重一些,辦案節奏不快,不到最後時刻絕不想抓緊做事;我的粗心也要比其他更粗一些,東西亂放,瑕疵不斷。

為什麼明知這些不足,卻缺少反思?這其實也是忘記初心的表現之一。既然要堅守初心,那就必須改掉這些毛病。我認為,做好法院工作,改正自身缺點,始終保持良好心態是基礎。

每個人調整自己心態的方式並不一樣,以前壓力大的時候所採取的方式不夠健康,但最近院裡成立了足球隊,我也重拾足球愛好,每週踢一場足球,既放鬆身心,又鍛鍊身體,更有利於工作。

至少在審理物業案件送達時,現在爬樓的速度,要比以往快得多。

推薦圖文(點擊閱讀)

来此为甚?一位非佛系法官这样问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