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延禧攻略》里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自7月19日開播以來,熱度口碑持續走高,據於正說這部清宮戲非常“正”,

更是將故事情節的部分放在了中國傳統工藝上。於正表示自己之前拍的清宮劇雖多,但將東方美學與清廷文化相結合,深入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禧攻略》卻是第一部。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且於正一改以往不分場合的五彩繽紛,此次《延禧攻略》竟然破天荒地拋棄了阿寶色,選擇了高級灰,沒有多麼輝煌色彩渲染,卻營造出了蒼穹之昴的感覺。服飾顏色也不再是“西紅柿炒雞蛋”,莊重典雅的冷色調,清爽又賞心悅目。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具體劇情小編就不透露了(反正網上都有,一搜就搜的到)。我們重點看看

《延禧攻略》劇中呈現的非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緙絲、點翠、珠繡等工藝,服裝飾品非常精美。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說劇中的服飾參考了大量歷史資料,小到“小兩把頭” 髮型、“一耳三鉗”、絳唇妝,大到服裝設計、場景道具的陳設等,都力求貼近史實。不僅如此,他們還根據每個人物,提煉出了各個角色的性格色彩,並貫穿於道具、服裝細節之中。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在劇中,劇在文化中

最為驚豔的,還是人物的衣物和打扮上。《延禧攻略》作為一部高度還原的清宮劇,為打磨該劇所符合的“歷史原貌”,無論是質感高級的服裝還是精美細巧的飾品,都是於正攜團隊走訪民間,邀請傳統匠人手工製作而成的,還專門找來了曾在故宮擔任文物修復工作的繡娘,為劇組縫製衣服。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緙絲、打籽繡、盤金繡、手推繡展盡匠心獨妙和歷史的沉澱

在《延禧攻略》中,通過手工匠人複製還原的點翠、燒藍、通草、絨花等手工藝飾品,在一般的古裝戲中很少出現,但卻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清宮中的妃子們青睞的飾物。

刺繡、緙絲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劇中服飾上,大量融入了中國古法刺繡元素,包含緙絲、手推繡、打籽繡、盤金繡等多種刺繡工藝。除刺繡的運用外,劇組還根據人物性格用心地為劇中的每位娘娘設計了不同圖案的緙絲團扇,緙絲工藝是中國絲織工藝中的頂級藝術,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有著 “織中之聖”的美譽,可見用心。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絨 花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秦嵐飾演的富察皇后,歷史記載富察皇后提倡勤儉,不飾金雀釵玉搔頭,只以通草絨花點綴。所以劇中,皇后清新素雅,也沒有誇張的頭飾。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絨花始於唐朝,諧音榮華,是中華富貴文化的代表。唐代即為貢品。清末民初流入民間,主要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際逢婚嫁喜事時佩戴絨花。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點 翠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眾多金銀首飾中,運用點翠工藝裝點的飾品最為精巧秀麗。

在劇中,喜歡佩戴點翠頭飾的妃子,往往地位比較高,性格比較凌厲,搭配的服飾也更為華貴。像女主魏瓔珞還是宮女時,服飾髮飾極其素淡,後面步步高昇之後,終於能佩戴精緻的點翠了。

翠最早見於漢魏時期,明清時期廣為流行,於乾隆年間工藝達到頂峰,多見於宮廷權貴之家。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晚清到民國仍然流行後因全面抗戰爆發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用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豔麗,鳥羽毛屬於有機物,一百年左右便會褪色。這種技法呈現的效果雖然美得讓人窒息,但據說翠羽必須由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豔華麗,病死的翠鳥羽毛一般還不能製作好的首飾。因此,即使制一朵頭花也要犧牲很多隻美妙的小生靈。

當然,出於環保,用的並非真正的翠鳥羽毛,可用鵝毛、絲帶等多種材質替代翠鳥羽毛製作點翠首飾,但其做工之精緻真的堪稱業界良心了,看著就很上檔次。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耳飾:一耳三鉗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劇中特別讓人想點讚的地方就是“一耳戴三鉗”。滿族舊俗,女孩兒出生後,一耳穿三孔,戴三鉗,稱為“一耳三鉗”。富者用金、銀、翠、玉為質,貧者以銅圈充之。清代宮廷后妃及民間女皆此妝束。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史料記載,在乾隆四十年選秀女時,規定了每個滿洲婦女都必須要在每隻耳朵上面扎三個孔,戴上三隻耳環。所以在過去的滿洲貴婦的畫像上,她們都是“一耳戴三鉗”。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劇中人物的造型,都遵循了清朝滿洲宮內的規矩,耳飾上也嚴格地用了一耳三鉗。而所佩戴的耳墜,差異就大了,皇帝的后妃耳墜都是金龍蟒銜東珠各2顆,而且東珠的品質會有差異。皇子福晉,以及貴族夫人的耳墜,則是金雲銜珠2顆。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之前很少有古裝劇能夠考慮到這個細節,但是這部劇裡面的皇后、妃子們都尊崇了這個習俗,這一點上還是很用心了,也是對文化傳統的一種沿襲吧。

領 約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延禧攻略》中,頻繁出現了一種,在以前清宮劇中幾乎從未出現過的飾物——領約。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前的清宮劇裡,後宮嬪妃脖子上要麼佩戴朝珠,要麼圍著白色領巾,或者佩戴各種玉佩珠鏈,而領約幾乎沒見過。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領約,清代乾隆朝規定,是后妃、女貴族們,穿朝服時佩戴在朝袍披領之上的飾品。領約形似項圈,金銀打造,上面通常要鑲嵌各種珠寶玉石,當然,上面所飾的東珠數、兩端所垂絛色,都用來區別等級。

壓 襟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清宮劇裡,最有看頭的,還是娘娘們胸前的壓襟。因為掛在胸前最顯眼。壓襟可以玩的花樣就比較多了。

真正的壓襟,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端是單條帶鉤的銀鏈子,掛在右側胸前第二顆釦子上;中間是主件,稱為“事件壓口”,體型較大;下端則銀鏈綴著各種小件銀器、鈴鐺或流蘇。壓襟不僅可以令衣物平順,體現出人的儀態美,行走時還會發出輕柔悅耳的聲響,聽之令人心生愉悅。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作為女主的魏瓔珞,所佩戴的壓襟種類比較多。剛剛入宮的時候,她還只是個普通的宮女,而宮女是沒有珠玉壓襟可以佩戴的,她們胸前掛的,是繡坊宮女的宮牌。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見,妃嬪身上的珠玉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不僅象徵地位,還是妃嬪內心的體現。

雲 肩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肩是古代女性披在肩上的裝飾物。最初只是用以保護領口和肩部的清潔,後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物,多以彩錦繡制而成。在中國服裝史上,雲肩是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肩從隋朝以後發展成為一種衣飾,它圍脖子一週,佩戴在肩上。到清代時,雲肩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婚嫁時成為青年婦女不可或缺的衣飾,發展到後來,雲肩多在歲令時節令或婚嫁時佩戴。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此之外,劇中爐煙、宮燈、字畫、手工品等都不僅僅是道具,多數都是真的古董或出自傳統手藝人,如此巧奪天工的小物件、小擺設展現了整個團隊對作品的態度和對歷史的態度。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值得一提的是,在劇中還看到了傳承了500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樹花”。打樹花作為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具有特色古老節日社火,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於燃放煙花。

當富貴人家放煙花慶祝節日時,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金黃色火花盛開的熱鬧氣氛。這項的非遺文化通過《延禧攻略》的再現,將會讓更多人知曉它,傳承它。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精美絕倫的服化道背後,是一顆顆對中華傳統文化保持敬畏之心的手工藝人的匠心,也體現了《延禧攻略》劇組對於中華傳統手工藝傳承、弘揚的初心。

創作者的用心,觀眾是看的到的,希望這部劇讓觀眾看到的不只是電視情節,而是讓我們更瞭解中國文化歷史、中國所有的美。

熱播劇《延禧攻略》裡的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