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先做好自己,不苛求他人

張潮的《幽夢影》中有這麼一句話:“律已,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意思就是嚴於律己要嚴酷些,處世待人要和煦些。

真正的智者,必定是透徹地讀懂了、並且身體力行了這句話。他們都會近乎嚴苛地要求自己,以求“心底無私天地寬”;但是不會苛求他人,總是寬容厚道。

真正的智者:先做好自己,不苛求他人

一、先正己,再化人

《中庸》有言:“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自己先端正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先把精力放在要求別人上面,這樣就沒有怨恨。

“正己”是指一個人有很強的反省能力,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對內自我修煉;“不求於人”是一個人對其他人沒有控制慾,對外不去苛責。

凡事都要求自己先做好,以身作則,那自然能夠感化他人,而且人家心服口服,不會有怨言。曾國藩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這樣的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從來都是先正己,再化人。

曾國藩在京城做翰林的時候回家探親沒有盤纏,於是向自己的朋友借路費,讓自己的家人一定要記好這一筆帳,從家返回後馬上歸還所借之錢,一刻也不敢耽誤。曾國藩嚴於律己的修身思想在這件小事上得到了完整地體現。

真正的智者:先做好自己,不苛求他人

所以,人這一生想要讓別人一句閒話也說不出,就是要先從心底裡修煉,鞏固自己的修養。其次就是要放下對別人的要求,因為一旦對別人有要求,心理上不自覺地就會抬高自己,傲慢視人了。

電視劇《琅琊榜》中,蕭景睿在自己的生日宴時被自己所敬重的梅長蘇揭穿自己身世,一時之間,大廈傾頹,所有的信仰和身份土崩瓦解。

照理說,被人利用並且奪走了自己的一切,蕭景睿如何怨梅長蘇都是不為過的,但是他說的卻是:

“我曾經因為你這麼做,非常難過,可是我畢竟已經不再是一個自以為是的孩子了,我明白了,凡是人總有取捨……我之所以這麼待你,是因為我願意,若能以此換回同樣的誠心,固然可喜,若是沒有,我也沒有什麼可後悔的。”

我待你好是因為我願意,如果不能以心換心,那麼也沒有什麼怨言——這世間之人,大多熱衷於要求別人,希望別人能為自己付出,希望別人總能將自己置於首要位置,否則就會心生怨恨。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說的就是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專門苛求別人。這是孔子對君子正心修身的要求,也點出了心思不正、己德不修的小人苛求他人的嘴臉。

真正的智者:先做好自己,不苛求他人

二、嚴於律己,更要寬以處世

漢代名儒董仲舒曾提到治我要嚴、待人要寬:“躬自厚而薄責於外”,也就是要嚴肅對待自己的過錯,但是不要挑剔他人之過失,寬以待人。

在當今這個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中,人們總是習慣於寬容自己,卻怒視他人。就比如,明明反感送禮求人,自己辦事卻琢磨著跟誰搭搭關係;明明對鋪張浪費深惡痛絕,自己花公家的錢卻是坦蕩蕩;抱怨馬路擁堵、司機素質低,卻常常忘了自己的車也經常“見縫插針”……

這是一個人人都愛發表批評的時代,但是批評苛責時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道德底線,在批評別人的同時也要學會反省自己,以人為鏡。如果總是苛求別人寬容自己,就變成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社會的道德風向就會出現偏差。

真正的智者:先做好自己,不苛求他人

星雲法師說過:“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可強求於人;別人做不到的事,不能強求於人”。

一味苛求、抱怨他人,得到的是無止盡的負能量,嘴角難以上揚,眉頭難以舒展。所以,人不如我意時,是我無量;我不如人意時,是我無德。只有保持這樣的心態,才能夠在修行的路上積累起點點滴滴。

曾國藩在晚年階段時,李鴻章所組建的淮軍力量逐漸壯大,並且有取代湘軍成為晚清主要軍事力量的趨勢。面對如此形勢,曾國藩非但沒有怨言,反而為李鴻章的軍隊發展提供自己的建議,比如軍隊建設、武器準備等。

左宗棠,作為晚清三大名臣之一,最早只是曾國藩的幕僚,經常由於政見不同而漸漸脫離曾國藩,尋求自我發展,最終成為晚清的肱骨之臣。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要歸功於曾國藩寬以待人處世的性格。

真正的智者:先做好自己,不苛求他人

寬以待人處世的“寬”字,一是指寬容,二是指寬厚。一個人任何時候都應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走穩,還要別人走穩,自己有門路,但不堵別人的路,不和與自己政見不一的人斤斤計較,絕不鋒芒畢露。不得不說,曾國藩寬以待人的思想或許是得到讚譽的重要原因之所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