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爲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爲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這個世界沒有英雄,但呼喚更多良知的聲音。在影片的最後,宥真在寫給仁浩的信中說道:“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韓國電影《熔爐》一上映就引發了韓國民眾的持續關注,被稱作“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電影上映第6天,韓國光州警方就組成特別調查組再次著手對“仁和學校事件”進行調查,案件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電影還推動了韓國陸續修改和通過一系列法案,其中包括《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這部法案又被稱作“熔爐法”。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2011年上映的電影《熔爐》由韓國導演黃東赫執導,孔劉、鄭裕美主演,以真實事件和小說為藍本,加以藝術化的處理與改編。

故事發生在一所聾啞慈愛學校,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對學生實施殘忍的性暴力,最終在美術老師姜仁浩和人權運動者徐宥真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揭開了偽裝者罪惡的面紗。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而面對這種喪盡天良的殘暴,法律在其面前卻形同虛設。與其說電影的名字叫熔爐,我們更願意把韓國當下的國家制度、社會觀念、法律意識、人權覺醒比作一個更大的熔爐。

黑色地帶:不要用宏大的主題壓抑基本的人倫

不可否認,慈愛學校是一個充滿了溫暖和愛的“家”的歸巢,它讓無家可歸的人找到了家的方向,讓失去親人的孩子重拾了愛的光芒。一直以來我們都帶著愛與敬仰看待這個神聖的“大家庭”。

但是有一天,當我們狠心去撕開它偽善的面紗,凝視那些以“愛”的名義殘忍傷害著幼小生命的衣冠楚楚之人,當“愛”成了權力掌控者的一場權力遊戲,當“愛”成了偽裝者罪惡的保護傘,這場歌頌“愛”的宏大主題卻踐踏著基本的人倫與尊嚴。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隨著故事的層層推進,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地獄般的“慈愛學校”被還原在觀眾眼前,帶給我們萬分的驚詫和悲憤。

電影一開始,一名穿著拖鞋的少年踟躕在火車鐵軌上,光線昏暗,鏡頭快速切換,一連串的非常規攝影角度給觀眾帶來了內心的極度惶恐和不安,導演似乎發覺了觀眾緊繃著神經,用平行時間的鏡頭切換舒緩了觀眾的恐慌情緒。

然而迷霧環境的渲染,緊張氣氛的營造,不安的內心依舊難以平復,最終以小男孩臥軌自殺給故事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我們迫切地想去解決一連串的疑問,瞭解故事背後的真相。接著導演採用了大紀實的手法對影片做了社會環境、人物關係、情節衝突點的交代。昏暗的樓梯走廊、壓抑的教室、目光呆滯的學生,整個學校籠罩在一種壓抑、窒息的氣氛之中,昏暗色調的環境描繪給接下來的故事發生鋪墊了典型的事件環境。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人物處理與慣用的標籤化人格理論稍有不同,慈愛學校校長、社會福祉師、熱衷於公益事業的教育家,這些所謂的榮譽和光環與故事衝突形成了強烈的碰撞,兩極化的敘事手法使人物表達與情節發展更加撲朔迷離。

幻想終究只屬於童話世界,現實終歸要回歸現實的境遇。影片用血淋淋的事實為我們講述了駭人聽聞的悲慘遭遇,校長為了強暴妍鬥,追進廁所,從隔壁的廁所間翻過去,只為滿足自己下半身的慾望;藉著關愛孩子,把宥利騙進辦公室強行施暴;男主人公目睹了校長行賄警察、教導員屢屢毒打民秀、宿舍督導溺罰妍鬥等行徑。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一個驚天的隱秘在這個黑暗牢籠中被慢慢揭開,然而相關部門卻相互推脫責任,更有甚者與其狼狽為奸,一同享受著“前官禮遇”為自己帶來的成功。影片中一邊是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一邊是手握權力的權勢階層;一邊是渴望尊嚴而遭人踐踏,一邊是隻手遮天欺壓他人。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所謂倫理,就是蘊含利害取向的人際關係,這種人際關係不僅是人與人的關係,它還包括人與群、人與社會、人與物、人與地球生命、人與自然的關係。正因利害兩者的極度失衡才導致最終悲憤的結果與被扭曲的事實。

我們敬仰權力,但不懼怕權力,當權力成為罪惡的通行證,當權力中夾雜著階級與慾望,當權力延伸成為一種特權,當一種特權能夠去蔑視人的尊嚴,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權力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無聲的嘶吼:只因我們不能說話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西美爾在《現代人與宗教》一書中說道:“只有生命才能理解生命”,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敬。

影片中他們是最普通、最平凡的孩子,但是他們又最特別,他們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不能與這個世界的一切美好去對話,可他們沒有抱怨,只希望能被溫柔地對待。

然而事情總是事與願違,慈愛學校的孩子們屢遭暴力、猥褻、性侵,幼小的身心承受著肆意的虐待。這是違背生命本身的倫理律令,更是對自然法則的漠視。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也許他們年紀還小,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也許他們還不懂事,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所以他們只能用無聲的方式抗拒著這個世界,用弱小的身體防禦著這個世界的不友善。他們想大聲嘶喊宣洩出心中的委屈,但是他們發不出聲音,所以一些人用謊言代替了他們的話語,試圖凌駕於他們之上。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他們想尋求幫助與惡人抗衡,但是他們不能,因為他們所對抗的是權勢、是地位,是成人世界的陰暗與醜惡。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幼小的身體和脆弱的內心承受著這個世界的殘暴,他們天真地以為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

然而,他們想要的不過是被平等地對待,維護自己作為一個人最起碼的尊嚴和底線。

電影從來無意於寫實,它們更像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孩子是墜入人間的天使,可是影片中的孩子們卻飽受著煉獄般的折磨。

聾啞人、未成年人本應該是社會中被保護的對象,影片中的主角都是未成年的聾啞人,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愛和保護,然而他們卻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對抗邪惡的主力軍。這些孩子在飽受折磨的同時,心靈也受盡傷害,每個孩子在講述自己的遭遇時都是淚流滿面。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民秀是三個孩子中唯一的男孩,他的弟弟因為受虐而選擇臥軌自殺,這給他的心理帶來了無盡的創傷,但是沒有人為此而同情他,陪伴他的仍然是無盡的傷痛與虐待。

姜老師也是在兩次遇見捱打的民秀後才將他從“煉獄”般的生活中救出,滿身傷口的民秀心中有所顧慮,所以他也詢問過姜老師說出自己的經歷後,能不能讓壞人受到懲罰。

但是事情的發展總是違揹人的意願,因為奶奶同意簽署協商書而剝奪了他在法庭上陳述的機會。真相終於要浮出水面卻又擦肩而過,帶給我們的滿是惋惜和哀嘆。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很多時候,悲哀的不是他們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而是連說話的機會和權力都被剝奪了,正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

無聲的抵抗,似乎又是不合乎邏輯的,為了抵抗,民秀用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著最後殘存的尊嚴,有些東西,是不忍也要去直面的傷痛,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現實。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愛與正義:願世間少一些痛苦的聲音

學校本應是充滿生機的,但這所慈愛學校總縈繞著一種奇怪的氣氛,姜老師的到來,為孩子們的生活帶來了一縷溫暖的陽光,身為人權運動者的徐宥真與姜老師一樣,在自己有限的能力範圍內保護著孩子們。

姜老師是一位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人,看到宥利因為妍鬥住院而悶悶不樂的時候,便與她一組為對方畫畫,哄她開心,在海邊對妍鬥說“世上最珍貴的東西反而是看不見和摸不到的”來安慰她,而這些也是源自於他是一位單身父親,所以他更加懂得如何去疼愛孩子們。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對於孩子們來說,他的愛不僅是寬厚的,更是細膩的,他是老師,更是父親。

徐宥真是一位人權運動者,雖然她是一名女性,但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倔強和敢於直面邪惡的精神。在法庭上,即使會被強制驅逐出法庭,她依然會站起來說一句真話,堅持自我、堅持正義,哪怕再微小也是一種力量。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影片中,不論是姜老師、徐幹事還是人權運動者,都是勇於與黑暗做鬥爭的人,即使能力微弱,依然會拼盡全力,去幫助孩子們維護他們應有的權利。然而他們所對抗的是權勢,大眾畢竟是大眾,同權勢相比實在不堪一擊,但是在這場不公平的抗爭中,他們一直沒有忘記所肩負的責任、正義和良知,他們一直沒有放棄追尋真相,追尋本應該屬於孩子們的人權與尊嚴。

孩子的心靈始終是純淨的,不論現實遭遇了什麼,他們依然會選擇相信美好的存在。

在海邊時,宥利說:“希望姜老師是爸爸,宥真是媽媽。”孩子們嚮往家庭,希望能過上普通而幸福的生活。而這一段也是全片最溫馨的一段,即使經受過這世界的骯髒,依然純淨無瑕。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導演也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暗喻現實社會的“大多數”都已經被社會的黑暗同化,不再心存真與善。

影片的最後,聖誕節到了,孩子們開心地佈置聖誕樹,因為他們得到了社會上好心人的幫助,孩子們總要長大。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這也許是我們對這些孩子最好的祝福了。

信仰的力量:這個時代呼喚良知的聲音

也許這部電影觸動了受眾內心柔軟的地方,讓我們反思這個社會的種種弊病。

這個世界總是有一些角落隱藏著昏暗和汙濁,所以導演將光州市虛構成了一個名為霧津的城市,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個有濃霧的城市,大霧瀰漫,看不清方向,而實際上是指事物的真相被掩蓋,冰冷殘酷的現實讓人壓抑和恐懼,籠罩城市的是大霧,而籠罩人心的是權力,是旁觀者的冷漠。

城市的霧氣總會散去,而人心卻很難被改變,官司輸了,世界不總是美好的,男主人公問孩子們,在這件事發生前和發生後,最大的改變是什麼?民秀回答:終於瞭解我們也是同樣珍貴的人。

影片沒有用滿腔憤怒和眼淚結束,雖然姜浩仁、徐宥珍沒有和孩子們一起奮戰到最後,但是我們看到了姜老師和權勢的抗衡、徐幹事對真相的堅持,也看到了人性冷漠下很多人明哲保身,為了自身的利益向真相妥協,犧牲弱勢群體的基本人權,把這當成利益交換的籌碼,成為自己高升的墊腳石。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現實是黑暗的,有人在為這個世界不停地奮戰;可現實仍是黑暗的,但還是有那麼多想改變世界黑暗的人,他們仍在奮戰,縱使世界瀰漫著黑霧,最絕望的深處總有隱隱的希望。

電影中有幾個片段中城市是充滿陽光的,一是在姜老師剛來學校的時候。二是在辦公室救民秀時,三是在校長被抓時,四是在海邊的時候,影片中姜仁浩老師像是孤獨的英雄,他身上的正義也被高壓水槍一次次地澆滅,人與人之間的“陰霾”想要驅散不可能只依靠一個人的力量。

這部電影為何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因為他們堅持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所以電影的最後,城市依舊被大霧籠罩,城市顯得那麼安靜,一切如舊,曾經發生的一切都被大霧吞噬,而仁浩選擇回到這座城市,場景與開始時呼應:“歡迎來到霧津,白色的濃霧之都。”

這是一種惋惜,也是一種警醒,警醒著世人不要被大霧矇蔽雙眼,那麼正義與真相就永遠都不會被掩蓋。

影片不僅是單純地揭露社會的黑暗,也想要表達藝術永遠不能擺脫現實,現實往往比電影來得更悲痛慘烈,更希望人們去關注類似聾啞兒童等弱勢群體的人權問題。

這是一種親身經歷後的痛與苦,即使正義不能得到伸張,即使罪惡依舊逍遙法外,只要還有不想被世界所改變的人存在,那麼一切都是有希望的,這個時代需要信仰,需要信仰一種大愛與正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