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指數型思維嗎

耶魯大學的理查德·福斯特教授說過,在世界500強企業名單裡,1920年,企業的平均壽命是67年;2015年,平均壽命只有12年;而現在的世界500強當中,有一部分企業的成立時間還不到10年,很多老牌的大公司都被新興企業淘汰了。

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關鍵在線性思維和指數型思維的決戰。

線性思維的例子是摩托羅拉。摩托羅拉當年製造銥星電話,想讓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能通上電話。金屬銥在元素週期表裡排第77位,銥星計劃代表摩托羅拉要向天空發射77顆衛星,以覆蓋整個地球,使地球表面任何一個點都能收到信號。可部署還沒完成,摩托羅拉公司就倒閉了。

摩托羅拉倒閉的原因,就在於發射77顆衛星覆蓋整個地球的想法,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摩托羅拉通過計算發現,手機信號塔的成本,每座大約10萬美元,加上維護等費用,成本更高,不如利用衛星實現一勞永逸。

可是最終它被一種指數型現象打敗了:在地面上建基站的成本在逐漸降低,網速也實現了飛速提升,手持設備更是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

科技發展如此迅速,2000年收購銥星的主要人物丹·科盧西說:“銥星的商業計劃在該系統開始運營的12年前就已經死了。”這個計劃的時間跨度太大了,大到你根本不可能預測到當衛星系統終於部署完畢時,數字通信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第二個例子是諾基亞。2007年,諾基亞斥資81億美元收購NAVTEQ導航和地圖公司。NAVTEQ是當時道路交通傳感器行業的壟斷者,其傳感器覆蓋了13個國家35座大型城市中大約40萬公里的道路。諾基亞的商業邏輯非常簡單,它認為只要控制了這些傳感器,就能控制移動及在線的本地信息,從而有資本來對抗谷歌和蘋果。

但諾基亞沒想到的是,同一時期,以色列一家名為Waze的小型公司成立,Waze利用戶手機上的GPS傳感器來獲取交通信息。這比固定的傳感器基建設施更靈活,最重要的是,增加每個新設備所需的成本幾乎為零。2013年,谷歌以11億美元收購了Waze,為谷歌地圖業務帶來了指數級增長。而諾基亞遵循線性思維,購買了實體基礎設施,最後喪失了行業領軍地位。諾基亞被賣給微軟時,才賣了72億美元,整體價值還沒達到其收購NAVTEQ時所付出的資金規模,多麼慘痛的教訓。這就是線性思維和指數型思維的區別。

指數型思維最經典的理論是摩爾定律。簡單地說,就是每隔18~24個月,計算能力購買時的性價比就會大約翻一番。比如1971年,普通的電路板只能搭載200個芯片,隨著技術的高速發展,如今,我們已經能在相同大小的物理空間中實現百萬兆的計算能力。

移動電話行業的發展就符合指數型發展。

2002年,專家預計移動電話行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6%。而實際上,到2004年,這一行業實現了100%的增長。2004年,專家根據該行業過往的表現所預計的增長率變成了14%。但到了2006年,實際增長率再次攀上100%的高峰。2006年,分析師們預測說,這次銷量只能增加12%——結果事實是又一次翻倍。儘管已經有了三次值得警醒的失敗,但這幫專家在2008年還是做出了少得可憐的10%的增長率預測。最後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實際數字再度翻倍,又一次實現100%的大跳躍。

基因測序也是如此。

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其目標是完成人類基因組的完整測序工作。當時的預測是,該計劃需要耗時15年、耗資60億美元左右。在計劃時間跨度剛過一半的1997年,僅完成了1%的人類基因組測序。每個專家都認為這個計劃已經失敗了,既然花7年時間才完成了1%,那麼要想完成整個測序的話,肯定要花700年。研究骨幹之一的克雷格·文特爾接到來自朋友和同事的電話,他們都勸他終止這個計劃。

“別把飯碗給弄丟了。”文特爾還記得朋友們當時的勸說,“把資金退回去吧!”

不過,當被問到對此事的看法時,《奇點臨近》一書的作者庫茲韋爾對這一“迫在眉睫的災難”持完全不同的觀點。他注意到一個別人都沒發現的細節:每年完成的測序量一直都在成倍增長。1%翻倍7次的話,就超過100%了。庫茲韋爾沒錯,實際上,該計劃在2001年就提前完成了,經費也綽綽有餘。

機器人領域也發生了類似的變革。

前宇航員丹·巴里在評價亞馬遜一款售價17美元的無人直升機玩具時說:“30年前,這架玩具飛機使用的陀螺儀,太空飛船的工程師得花1億美元才能造出來。”

對創業者來說,如果你始終保持著線性思維去創業,一定會走上絕路。比如開一家飯館,一年能掙100萬元,想掙1000萬元,就要開10家飯館。但開10家飯館,就多了9份不確定性。萬一其中有一家店賠得很厲害,你就有可能會把前面賺的錢全賠掉。

而指數型思維的發展思路並非如此。

Airbnb需要有那麼多間客房嗎?如果用線性思維去一個個建民宿,它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資本積累。Airbnb的辦法就是,我只需要建立一個平臺,所有有民宿的人都可以把信息放上來,有人想要住民宿,Airbnb把二者的信息匹配在一起,這樣它就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酒店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