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我的父親(連載一)

父親

緬懷我的父親(連載一)


父親名叫黃金聲(1908~1970),臨漳縣臨漳鎮西崗村人,是位普通的平民百姓,他的一生坎坷不平,極富有傳奇色彩。他月內喪母,7歲喪父,幼年遭受非人待遇,歷盡辛酸磨難,大難不死終熬成人。中年冒著居家性命危險,以偽職掩護革命。解放後歷次運動遭受審查,受不公平待遇而無怨無悔。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也從未向任何人炫耀過自己以前的功績。父親一生敏思好學,教子有方,與鄰為善,樂於助人。我為有這樣的父親而感到驕傲自豪。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應縣政協文史委所託,特寫此篇紀實文學,緬懷父親!

一、非人待遇、辛酸童年

父親生於大清光緒三十四年 (1908)農曆正月十五。出生沒有滿月,祖母即因“月間病”去世。看著嗷嗷待哺的父親,祖父既心痛又無奈,一時無計可施便想棄養送人。曾祖母堅決不同意,把祖父狠狠罵了一頓。也是父親命大,正好大伯母剛生下我叔伯姐不久,有奶水。於是祖母就讓大伯母先抱走撫養。曾祖母治家嚴厲,大伯父、伯母心裡不願意,但又不敢違背母命,只好把父親抱走,與自己女兒一同撫養。

父親姊妹五個,排行最小。上邊有哥哥、姐姐各兩個。父親與哥、姐不是一母所生,屬同父異母(祖母繼室)。因此,曾祖母恐怕大伯父、伯母折磨父親,每天夜裡總會悄悄來到大伯父窗下,偷聽父親有無動靜。只要聽見父親哭聲,馬上就把大伯母喊醒,讓她起來餵奶。並不停的在窗外訓斥數落她。就這樣幾個月後待興善村我大姑生下我表哥後,曾祖母瞭解大姑的品行,趁機把父親抱到興善交與大姑姑撫養。從此父親在大姑姑的撫養下才熬成人。

父親在大姑姑家長到7歲,祖父病世,不久曾祖母也已過世,大伯父成了一家之主,於是他把父親從大姑母家接了回來。俗話說:“沒孃的孩子,不比要飯吃的強。”父親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因父親的出生,大伯很不滿意,認為父親爭了他弟兄二人的產業,這時的父親落在他手,遭遇可想而知。

據父親後來給我們講述:自從他被接回家後,才7歲的他,白天跟隨比他大五六歲的孩子去地裡撿柴禾,夜裡裹著祖父留下的一件破棉大衣,睡在灶房的柴禾堆裡。白天哪晌撿的柴禾少了,回家大伯非打即罵,有時不讓吃飯。二伯母心善,見年幼的父親哭泣成淚人,就揹著大伯,偷偷塞給兩個渣幹(用綠豆渣做成的)讓父親躲到一邊快快吃下。父親一直到十四歲才和我本族一個大伯住在一起,二人合蓋一條被子,睡在本族大伯家的土炕上。

緬懷我的父親(連載一)


十歲上,父親開始與大人一起在粉坊幹活,推磨、挑水、掏缸、擔泔水……

十三歲那年秋,一天父親與他的小夥伴(青哥)一起掏缸。粉坊用的都是大白口缸,為了便於往外舀水,一般都埋在地下半截。當時父親體弱,身材瘦小,兩手端個五升盆,一次次往外舀水。當舀到半缸時,由於彎腰過度,本來已經累了,再加上兩手端著一大盆水,重心沒有掌握好,腳下一滑,頭朝下栽到白口缸裡。幸虧父親當時心裡清楚,在缸內閉住氣順勢一個跟頭翻了個頭朝上,雙手扒住了缸沿。這時陪在一旁的小夥伴(青哥,我稱呼大伯)已被驚嚇的喊不出聲來,只是揮舞著兩手,在屋內來 回小跑,口裡“啊!-啊!-啊!”的不停喊叫。父親翻過身,扒住缸沿時他卻渾然不知。父親急喊:“青哥!你快來拽我呀!”青大伯這才緩過神來,走到缸邊用盡全身力氣,才把父親拉出缸來。這時兩個人一下子癱軟在泥濘的地面上,父親默默無聲地望著青大伯,好一陣子,終於放聲大哭了起來……

父親的哭聲驚動了鄰居,大家跑來看見父親衣服溼透,凍得渾身瑟瑟發抖,其中有人急忙把我兩位伯母叫來,領回父親找了幾件破衣服換上。

緬懷我的父親(連載一)


可恨的是,當天下午大伯父出外趕集回來,聽說此事,不問青紅皂白,竟把我父親暴打了一頓,邊打邊罵父親不操心,把兩鬥綠豆給毀了,晚飯還沒讓父親吃……

這一夜,父親蜷縮在柴禾堆裡,想起自己命苦,從小沒了爹孃。要是爹孃在世,自己怎能遭受這樣的苦罪!越想越悲痛,一直偷偷哭泣到天亮。這件事後來被大姑姑知道了,她專門來到崗村找到大伯父,姊妹二人吵了一架,說大伯父心太狠毒,非要把父親領走不可。後來在鄰居們的勸說下,才算了事。

父親後來每當與我們姊妹講述起這件往事,總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我們姊妹也都跟著哭泣。

父親二十四歲才成婚,在當時屬於大齡。父親和母親的結合,完全是在大姑姑的直接關心和親自撮合下才走到一起的。我們姊妹長大成人後,父母親經常給我們說:“沒有你大姑姑,就沒有咱們一家!你大姑姑的恩,咱是報不盡的,你們以後千萬都不要忘記你大姑姑!”

父親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在這樣非人的待遇下,字字血,聲聲淚地頑強生存了下來……

二、身處逆境、刻苦自學

父親的童年過著痛苦而煎熬的生活,這使他幼小心靈受到常人難以忍受的創傷。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才磨鍊了父親的剛毅堅強的性格。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認識到:要想改變自己命運,不能靠別人,只能靠自己。在那種環境下,父親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恰好父親有個好夥伴,是本族堂兄叫黃裕南(乳名石元,黃鈴父親),家裡條件比較富裕,請了個私塾先生教他識字和算盤(珠算)。父親經常在勞作的空餘時間到他家玩。私塾先生開始給裕南講課時,父親就站在窗外,偷偷地聽先生的講課。時間長了,先生髮現父親如此好學,十分喜愛。於是就給裕南父親說:“窗外這個偷聽的孩子非常好學,是否能讓他進來屋內聽講!”因是近門本家,裕南父親當即同意,從此先生讓父親進到屋內聽講。沒錢買筆墨紙張,不能練習,父親在幹活休閒空隙,就用一根小木棍在地上寫畫。珠算練習時他就地畫上一個算盤,用土坷垃當算盤珠,進行習練。早起天不亮父親就起床背誦,月夜裡別的小夥伴在街上玩,他就趁著月光蹲在地上寫畫。功夫不負有心人,父親在悲痛磨難的青少年時期,以超人堅強的毅力和耐心,克服種種困難,斷斷續續先後把 《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增廣賢文》《朱子治家格言》等書背誦的滾瓜爛熟,基本上達到能認會寫,算盤也能夠熟練應用。

就這樣父親忍受著生活的痛苦折磨比同齡人超過數倍的艱苦努力,刻苦自學,成年後,竟被鄰居稱頌為能寫會算的“文化人!”

——未完待續

緬懷我的父親(連載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