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羣80後、90後大學生,來到塞罕壩,爲國家科技育林


從2003年起,一批批朝氣蓬勃、有專業知識、致力於森林事業發展的80、90後大學生放棄了都市的繁華和優越的生活條件,懷揣夢想先後走進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在這裡,他們繼承前輩“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使命至上”的“塞罕壩精神”,寫下一年四季,從防火防蟲到資源管護,從育苗到整地造林,從割灌到撫育,80後大學生群體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火熱的青春釋放在塞罕壩廣袤的大地上。©王海琦

2014年5月28日,大學生們正在塞罕壩廣袤的大地上播綠。他們的到來,讓自然條件惡劣的塞罕壩充滿了朝氣。©王海琦

80、90後大學生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來到了人煙稀少的壩上地區,在老一代林業人的帶動下,開始了新的征程。她們用情、用所學專業紮根壩上植綠。©王海琦

每年的4月下旬至6月上旬,塞罕壩的大地上就會呈現熱火朝天的播綠場景。©王海琦

2014年5月28日,野外風餐是“家常便飯”。©王海琦

夏季,80、90後大學生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植物多樣性調查。豐富的植被,讓80後大學生們有了施展才華的空間。©王海琦

2017年7月27日,塞罕壩大喚起林場的大學生冒酷暑深入林間進行取樣分析,對土樣進行編號。©王海琦

2017年7月19日,進入密林中進行科研工作,有的地方交通不便,只有乘坐拖拉機才能到達目的地。©王海琦

2017年7月26日,第三代育林人塞罕壩大喚起林場副場長尹海龍在深山密林生活和勞作,與青山為友,與綠水為伴,紮根壩上、甘於寂寞、樂於奉獻!©王海琦

2014年5月27日,女孩子的臉被曬成了“高原紅”,晚上做面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王海琦

2014年5月,在這裡,碩士畢業的邢臺姑娘李曉靖與她的學長相識相愛,松樹塔的芬芳一點兒不遜於玫瑰花。©王海琦

2014年5月28日,千層板林場場長於士濤因為忙於工作很少回家,於士濤的兒子見到他時,總會先和他“冷戰”一會,待熟悉玩耍後,總會粘著他不讓爸爸離開!©王海琦

2017年7月26日,工作間隙,大學生們聚在一起放鬆一下,暢談理想與人生。©王海琦

2014年10月3日,大部分人都在享受“十一”假期時,塞罕壩第三代務林人卻堅守在工作崗位,測量樹木,進行間伐等工作。為了增加森林覆蓋率,為京津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他們春夏秋冬紮根在深山密林生活和勞作,辛勤的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用火熱的青春弘揚塞罕壩精神。©王海琦

2014年12月15日,塞罕壩大喚起林場副場長尹海龍與他的同事們頂風冒積雪進行森林經營調查設計工作,為明年的林業生產提早做準備。©王海琦 “文冠果杯”第24屆河北省攝影藝術展覽紀錄文獻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