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的第二日,週五下午場,觀影者中大多數都是手持電影節通票的老年人。跟國內熱衷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不同,參加每年的電影節算得上是溫哥華民眾退休後的一大重要休閒活動。

排隊入場落座後,聽得隔壁一位老阿姨詢問一旁的年輕女孩為何選擇這部電影。帶著西班牙語口音的女孩答:“因為對西藏題材比較感興趣”。作為一旁吃瓜群眾的我忍不住插了句嘴,安利了一下這部電影的監製是香港的著名導演,然而遺憾的是,這兩位顯然並未聽說過王家衛的大名。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我以為《撞死了一隻羊》是一部懸疑片,看完後發現,這其實是部帶著點冷幽默和神秘色彩的西藏公路電影。

主人公金巴( Jinpa)獨自一人行駛在可可西里荒涼的公路上,他身穿皮衣皮褲,戴著一副從不離身的墨鏡,氣質彪悍的不似個卡車司機。海拔五千公尺的廣漠高原空氣稀薄,疲於奔波的破舊卡車帶起一路灰塵,而車內卻縈繞著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陽》,華麗的男高音和嚴酷的生存環境形成鮮明對比,令觀眾不禁笑了起來。

然而這注定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旅程。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看似冷酷不羈的卡車司機先是莫名撞上一隻不知從何處而來的羊,隨後在風沙中撿到一個踽踽而行的路人。一段雞同鴨講的對話後得知,這位沉默寡言、衣衫襤褸的乘客帶著一把短劍,打算去Sanak小鎮向多年前殺害自己父親的人尋仇。他有一個和司機同樣的名字,金巴。

因為擔心撞死的羊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因果,司機請一位老喇嘛給羊超度,隨後送去天葬。夜間在女朋友家過夜時想起那個與自己同名的乘客,以及他此行的目的,心中不得安寧,於是驅車前往Sanak尋找那個“金巴”的蹤跡。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兩個“金巴”在此重合,原本尋常的敘事變得不確定起來,虛虛實實,相互交映。就像電影開頭的那段藏族諺語,這是一個人進入了另一個人的夢境?還是兩個人共同的夢境?或者這原本就是一個人的正反兩面,復仇與放下?因果與輪迴?

也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解讀。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這部電影改編自導演萬瑪才旦的短篇小說《撞死了一隻羊》和次仁羅布的短篇小說《殺手》。這是導演的第六部作品,屬於他的個人風格已經初見端倪。有趣的是,男主角的名字也叫作“金巴”,他曾憑藉張楊導演《皮繩上的魂》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的提名。

正如之前提到的,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王家衛作為監製和“澤東電影”的出品製作,我想看看他們的組合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張叔平、杜篤之、林強等電影節獲獎者的加入,以及呂松野在攝影方面的創作,使得這部電影在視覺方面尤為出色:以不同的色彩解構現實與超現實、回憶和夢境,一幀幀畫面的構圖和光影運用堪稱完美,讓這個帶有神秘魔幻色彩的故事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西藏電影:《撞死了一隻羊》

電影結束後,四周的觀眾仍在討論它的開放式結局,那個有著西班牙口音的女孩對電影攝影讚不絕口。

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觀賞的“慢”電影,期待它在國內上映時能夠得到關注,也希望被好萊塢大片節奏慣壞了口味的人們能夠靜心去體會這則“藏式寓言”。

《撞死了一隻羊》在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地平線單元獲得最佳劇本獎,獲邀在多倫多和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上映,併入圍第5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和改編劇本兩項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