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經營不善的破產,而是經營良好的“廢業”。隨著“高齡少子化”的不斷加速,日本很多持續盈利的中小企業都陷入由於後繼無人不得不停止經營的尷尬境地。
日本中小企業廳發佈的《2017年版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日本共有各種形式的企業382萬家。這382萬名社長目前最為擔心的問題,就是中小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繼承者。
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調查顯示,預計到2025年,日本70歲以上的社長將超過245萬人,其中有127萬人目前還找不到繼承者,佔到了總人數的一半。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7年後日本將有超過百萬家企業不得不進入“廢業大時代”。根據測算,從現在到2025年,每年停止經營的中小企業將超過18萬家。其中有超過一半是在經營狀況良好,處於持續盈利的狀態中停業的。
“廢業”與破產有著很大區別。破產一般是因為企業經營不善,資不抵債,不得不停止經營。而“廢業”則是指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因為沒人接手打理而不得不停止經營。很明顯,“廢業”是對優質經濟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
此外,即使是“廢業”,企業也並不輕鬆。在日本,企業需要提交“廢業申請書”,並根據企業狀況和業務內容辦理各種手續。比如向客戶正式提出公告、給予企業員工解僱補償金、結清與金融機構的各種存貸款、出售廠房與土地、處理各種機器設備等。
近幾年,不少中國企業都對 “廢業”的日本企業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並願意以合適的價格收購,畢竟這些企業還處於穩定盈利狀態,並且擁有長年積累的市場及技術資源。可是,由於日本中小企業的業主普遍對中國企業缺乏瞭解,再加上各種負面輿論的影響,認為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所以能夠成功接手的例子少之又少。
其實,日本企業主只要比較一下就能夠明白,比起“廢業”來,被收購能夠為企業、為社會帶來更大的綜合價值。
首先,面臨“廢業”的日本中小企業,員工大多數是跟隨企業多年的年齡普遍在50歲左右的老員工。一旦企業停止經營,這些人今後的生計將面臨重大危機,家庭也可能陷入困頓之中。看著這些為企業奉獻了大半輩子的員工陷入這種艱難境地,業主們應該好好考慮一下自己的責任問題。而如果讓其它企業收購,就可以列入相關保障條款,為員工們留下未來。
其次,任何企業都是產業鏈中的一環,一旦正常運轉的企業“廢業”,肯定會影響到上下產業鏈,給其它企業帶來巨大的麻煩,並可能導致其它企業的經營狀況惡化。日本一向講究“不給他人添麻煩”,主動“廢業”其實也是給經濟、給社會添了很大的麻煩。如果讓其它企業收購,可以保證原有產業鏈的正常運轉,盡到企業的社會責任。
最後,技術與工藝的傳承。很多“廢業”的日本中小企業經過長年積累,擁有非常好的技術與工藝,能夠生產不少核心產品,對各國企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一旦“廢業”,這些技術與工藝將從此消失,不僅讓日本“匠人”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心血打了水漂,還讓日本的技術及工藝競爭力大打折扣,對日本、對世界都是重大損失。
說實話,因為人口老齡化及年輕人進取精神的弱化,日本中小企業要想在日本找到適合的繼承者,確實很難。不過,這是全球化的時代。只要日本的企業主能夠把眼界放開一些,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偏見,用全球視野來尋找合適的繼承者,對日本、對世界都是福音。
閱讀更多 蔣豐看日本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