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林「村晚」背後的故事

日前,東環村“放歌新時代·共築中國夢”暨橋林“村晚”的舞臺上,不管是啞劇《城裡人和鄉下人》,還是獨唱村歌《橋林讚歌》,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都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天,現場觀眾近千人,網絡直播訪問量超3萬人次。提起那場“村晚”,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橋林“村晚”背後的故事


為何首次舉辦“村晚”就能吸引如此多的觀眾?

它又是憑藉什麼讓人回味無窮?

橋林“村晚”背後的故事,

我們一起來挖掘~

“參加‘村晚’的演員基本上都是村裡的文藝骨幹。”東環村村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林正華說,“80%左右的節目都是我們村民自導自演的。就農村文化而言,村民們更喜歡自己的東西。”當時,一聽說村裡要辦“村晚”,村民主動報名參加,小到五六歲,大到五六十歲,老老少少都積極響應。文化禮堂開館後,排舞、太極等幾支隊伍紛紛成立,他們的文化成果也搬上了舞臺。

“真實”的表演,觀眾才會“笑”


橋林“村晚”背後的故事


十多個節目中,“收割”了當晚最多笑聲的當屬啞劇《城裡人和鄉下人》。生吃大蒜、喝花生油、饅頭夾辣椒醬……這些在我們生活中不會輕易嘗試的事情,飾演“鄉下人”的管玉鳳做起來卻是“得心應手”。誰曾想到表演如次自然的管玉鳳也是第一次嘗試這麼“重口味”的表演,但是她認為,既然選擇了這個角色,就必須要把節目演得真實,只有自己真的做到了,才能給觀眾們帶去歡笑。彩排過程中,她克服了困難,一次次吃下大蒜、辣椒醬。直到正式演出,吃下這些,她已完全面不改色,成功的憑藉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引得臺下觀眾笑聲一片。

“堅持不懈”的排練,舞蹈才會“精彩”

橋林“村晚”背後的故事


李春芽是《城裡人和鄉下人》裡的“城裡人”,同時還是排舞隊裡的一員。整場晚會一共15個節目,她就參加了5個,這一天,她忙得連軸轉,表演完一個節目,就得趕緊換下一套衣服。

但在李春芽看來,這不是最辛苦的時候。在排練舞蹈節目時,為了呈現出精彩的舞蹈,排舞隊的隊員們要克服“凹造型”和“跟節奏”的難題,一遍一遍地練習,一段一段地跳。雖然,會練得腰痠腿疼、汗流浹背,但是李春芽說:“不管每次排練有多累,只要一覺睡醒就會忘記,第二天又會迫不及待地趕去排練,這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習慣,我們要每天堅持不懈的練下去。”

正是排舞隊的隊員們堅持不懈的排練,這才有了“村晚”舞臺上一支支整齊流暢、精彩絕倫的舞蹈。

對於排舞隊的隊員們來說,最開心的,就是大家能聚在一起。十幾年前,村裡就出現排舞了,在文化禮堂開館之前,人一直無法聚集。文化禮堂開館後,禮堂裡有排舞室,禮堂前有小廣場,藉著“村晚”的契機,把人員組織起來了。每天,只要微信群裡一招呼,大家就從村裡的各個地方趕來,開始屬於她們的文化活動。雖然“村晚”已經結束,但是隊伍已經壯大起來,她們也計劃著開始排練新的舞蹈。

不認識幾個字,卻能背下《橋林賦》


橋林“村晚”背後的故事


“乾坤伊始,宇宙恆長……橋林出俊彥,百姓齊同心……”這是橋林的孩子們帶來的朗誦《橋林賦》,咬字準確清楚、聲音洪亮、感情飽滿,孩子們的精彩表現是“村晚”上最閃亮的“星星”,是橋林的驕傲。起初,在大家看來,這些連字都不認識的小朋友,朗誦《橋林賦》無疑是有些困難的,只能做做樣子。但這些孩子沒有辜負村民們的期待,在一次次排練中,他們認真聽講,反覆練習,念著念著,竟然也背了下來。

“《橋林賦》中包含了橋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每個年齡層的孩子對《橋林賦》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林正華表示,村裡還計劃每年舉辦一次朗誦《橋林賦》的比賽,鼓勵村裡的孩子參加,希望他們在每一次比賽中,對《橋林賦》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

臺前的精彩少不了幕後的力量

這場“村晚”的成功,靠的不僅是演員們的認真付出,還有幕後力量做為堅強後盾。

橋林文化禮堂理事會為這場晚會提供了不少支持,理事會成員皆為村裡的企業家,他們一直很支持村裡的文化發展,籌集了一筆資金作為村裡文化活動的經費。為了辦好“村晚”,他們在文化禮堂前搭起了帳篷,豎起了LED屏,搭建起一個“高大上”舞臺。

現在,村民們遇到橋林文化禮堂管理員張鶴萍,都要稱她一聲“張導演”。她是這場晚會籌備工作的主力,在鎮文化站初步構建好這場“村晚”的框架後,她便開始忙碌了,召集演員、策劃節目、組織排練……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她在負責。同時,張鶴萍還是橋林排舞隊的一員,既要排練又要統籌組織,每天她都忙得團團轉。“排練期間的確比較辛苦,但這一切都值得。”張鶴萍說,幾個月的忙碌和辛苦,在“村晚”成功舉辦後就消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