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門祕籍」寫小楷這樣執筆才寫出好字

現在很多書法展賽為了對作者“驗明正身”增加了面試環節,現場書寫時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很多小楷作者書寫時把頭俯得很低,鼻尖幾乎可以碰到桌面,坐姿彆扭而痛苦。近前細看,其執筆非常低,指可觸毫,筆抓的又很緊,如同小學生握鉛筆一般,書寫速度慢得急人,一筆一劃,均勻疊加,一首七律詩幾乎要寫上半個小時。有人把這種寫字方法稱為“描字”,後來瞭解到這種寫法在小楷作者當中還比較流行,據說一些培訓班的老師也是“特別”這樣教的,彷彿這種寫法一下子成了小楷創作者的“獨門秘籍”。我也問過一些作者“為什麼這樣寫”,確如所傳,有的說是老師教的,有的說看別人這樣寫就跟著學了,有的說,這種握筆方法的優點是筆好控制,手腕也不累,便於創作長篇作品,有很多人因此入了展,甚至獲了獎

“獨門秘籍”寫小楷這樣執筆才寫出好字

再細看,他們除了執筆動作相同以外,用的筆也很特別。筆很細,鋒很尖,筆肚子瘦瘦的,寫出來的每一個筆畫也很細,線條纖細,弱不禁風。露鋒多,出尖多,寫出來的字“整齊劃一”。由於每個字的用筆、結構高度雷度,作者解決雷同問題的方法也是那麼一致——使用民間字、異體字,於是作品中總是伴隨著這樣那樣的錯訛。

“獨門秘籍”寫小楷這樣執筆才寫出好字

我仔細觀察並分析這種書寫方式,發現其主要特徵是筆基本上都是平面移動的,上下、左右相對自由一點。但因為執筆太低、握筆過緊,指腕調控筆的範圍非常小,特別是執筆太低使得筆在空中落紙時沒有了足夠的距離,如同跳遠運動員沒有了“助跑”,造成字書寫後的“勢單力薄”。晉人筆法尤重空中取勢,形是勢決定的,字的力度,也是“勢”決定的。筆在空中取勢,通過中鋒發力,“殺紙”、“入紙”後,字方有骨氣,才見骨力。如果書寫者,筆沒有了“勢”,鋒沒有了“力”,那麼字的“形”就會顯得無力而蒼白,作品也因此毫無“韻致”,更無“神釆”可言。

“獨門秘籍”寫小楷這樣執筆才寫出好字

善書者不僅重“空中取勢”,亦重“空中蓄勢”,一個字書寫完成後的收筆,筆脫離紙面,停在空中,其實是在把氣“收”住,這是“蓄”的過程。筆在空中的這種駐留,既是對書寫完成後勢的“蓄”、氣的“收”,也是對接下來即將發生的書寫行為的開啟,是對即將形成勢的“取”,對以往形成力的“借”。崔瑗《草書勢》中就有“狡兔暴駭,將奔未馳”的比喻,講的就是“勢”。

“獨門秘籍”寫小楷這樣執筆才寫出好字

又聯想到展覽中小楷作品風格趨同的現象,究其根源也應該都是筆法決定的。可以說,這種“描字”的書寫方式,造成的書寫結果往往就是“整齊劃一”的“美術化”的字形,而“美術化”的開始,就是書法藝術的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