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電視臺Mnet又展現出了其在音樂節目上的創造力,前者大玩“找音痴”遊戲,音痴表演帶來的趣味性與真正好聲音帶來的感動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韓國本土播出五季,模式在海外也廣受好評;後者則是邀請了前所未有的豪華歌手陣容,限時創作新曲,給觀眾帶來了超越想象的音樂作品和表演。

兩檔節目截然不同,卻都出自同一個的製作團隊。在兩檔節目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

《看.你.聲》:五季以來都沒有大改動,卻仍有如此強烈的生命力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黃致列在參加《看見你的聲音》)

湖南衛視《我是歌手4》的舞臺上,唱跳俱佳的黃致列給不少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出道多年一直不溫不火,正是在《我是歌手》前一年出演Mnet《看見你的聲音》,才終於讓大眾真正認識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看見你的聲音》每期節目中,嘉賓歌手要在選手三輪表演之後,通過與演唱曲目無關的提示淘汰一到兩名音痴,選出堅持到最後的一個人,並與之當場同臺表演。作為獎勵,撐到最後的這個人如果是音痴便可得到500萬韓元的獎金,如果是實力歌者便有機會發售音源。

音源逆襲、簽約公司……通過《看見你的聲音》從而改變人生的不只有黃致列一人,因為這個原因,製作人CP李善英把《看見你的聲音》稱為“Mnet最善良的綜藝”。

這檔善良的綜藝五季以來,在模式上都沒有太大變化,也沒有打造人設和劇情反轉的“惡魔剪輯”,為什麼能夠持續引發關注呢?

在CP李善英看來,魅力點之一是意想不到的出演者給節目帶來驚喜,五季節目共536位出演者,“節目的大門向每一個人打開,無論是像黃致列這樣有實力但沒有舞臺機會的出演者,還是我們公司唱歌還不錯的副部長”。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節目客座明星嘉賓)

節目的另外一個魅力所在,就是打破了“先入為主”的偏見的快感。李善英表示,“人們總是會通過一個人的外表來判斷那個人是不是會唱歌,節目打破了這樣的偏見”。

此外,李善英還把節目的人氣秘訣歸功於“無競爭、無評價”的賽制,每一位參與者和觀眾都可以放下負擔感,輕鬆地享受節目,“別的節目裡都是唱得好的人受到關注,而在我們的節目裡,只要是愛音樂的人都能夠受到矚目與喜愛”。

《看見你的聲音》最開始以“找音痴”為趣味點,變為一個充滿感動和溫暖的節目,這或許就是節目的魅力所在。

《The Call》:一場圍繞著大牌音樂人展開的新歌創作節目

打破人們固有印象的頂尖歌手的同臺、超越音樂種類和聽眾年齡層的主題新歌,加上《聽見你的聲音》原班人馬製作,《The Call》在一開始就引發了大眾足夠的期待。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一檔沒有競演、全是新歌的節目如何抓住觀眾的心?簡單說來,《The Call》帶來了歌手之間的“新組合”和“新作品”。

“這麼華麗的音樂人陣容能請過來嗎?”、“兩週裡創作出一首新歌可能嗎?”製作人CP李善英(音)和PD李昌奎(音)一開始就沒有想過生存淘汰賽的形式,因為歌手們已經上過太多的競演舞臺了。比起賭上自尊心的舞臺競演,他們更想要尋找新的節目製作方向,於是在半憂慮、半期待的情況下,開始了節目籌備。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節目製作人CP李善英(音)和PD李昌奎(音))

PD李昌奎表示,製作組花了一年的時間準備節目,歌手也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全情投入在節目裡。他還補充道,兩週時間內不僅要完成歌曲的創造,還有舞臺的排演,並且音樂人之間的合作遠比單個音樂人自己製作歌曲要更難。

之所以能夠請到這麼豪華的音樂人陣容,也和節目本身的題材有關,《The Call》與現有音樂節目對於原有作品的“重新演繹Remake”不同,是史無前例的新興音樂製作&合作表演的音樂秀,無論是樂壇前輩還是新銳歌手,都願意在節目裡嘗試新的合作。從“單人Solo”到“雙人Couple”再到“多人Group”,最後結成的所有音樂人之間的“大家族Family”,《The Call》就這樣將不同風格、不同資歷的音樂人聚到了一起。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配對環節)

節目全體共有四組音樂人,前兩組音樂人先進行兩輪配對(配對在不同組的音樂人中進行),只有在互選的情況下才能正式配對。每當有新一組的音樂人登場,原有的小組配對則不再更換。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新上場歌手的盲唱環節。上圖右邊為舞臺外部視角;下圖為裝置內部視角)

為了極大化節目懸念,除了第一組音樂人直接登場之外,每當新的音樂人登場,都會經歷盲唱環節。音樂人站在舞臺巨大的裝置背後,唱一首與他們原有形象不一樣的歌曲來吸引臺下音樂人的選擇。一首歌唱畢,待雙方都各自確定心意之後,裝置會徐徐上升,揭開新加入音樂人的真面目。

每輪配對後歌手們會進行為期兩週的、限定主題的音樂創作。主題限定如下圖所示: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為了強調節目的音樂性,在歌手錶演新歌之前,會有一分鐘的試聽時間,現場觀眾僅憑聽覺來感受這首歌的氛圍。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上圖為試聽環節,

下圖為歌手之間的合作舞臺)

每場表演結束後,現場觀眾進行投票,選出最佳的CP,新一組歌手的登場、新一輪的配對又重新開始。

樂趣十足、超越想象的歌手配對環節與精彩新鮮的舞臺表演,《The Call》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爆款基因”。

為什麼《The Call》沒能複製《看.你.聲》的成功

《看.你.聲》第五季在今年迴歸的第一期裡,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給這一季開了一個好頭。這些選手均是來自《看.你.聲》模式輸出國家與地區,也證明了《看.你.聲》這個模式在海外的熱度,至今版權已經輸出至中國、羅馬尼亞、菲律賓等國,並且在2016年被國際艾美獎綜藝部門提名為候補。

《The Call》出自《看.你.聲》的製作組之手,節目從最開始宣傳的時候就備受矚目。平均2%的收視率對於一檔新節目來雖然不算太差,但是無論是節目聲量熱度還是音源成績,遠不及前作《看.你.聲》。

在筆者看來,《The Call》存在著“配對機制過於複雜”和“新歌推出過於頻繁不利於好音樂的發酵傳播”兩個遺憾。

首先是節目的配對機制上,無論是新上場的音樂人還是臺下的音樂人,在配對這個環節都需要做出多次心意表示,規則設置上較為複雜,與之相配對的場景設置也過多: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節目將較多的分量放在了配對環節,無論是規則本身還是相配合的場景設置都過於複雜而眾多,像第二和第四環節都沒有太大的實際功能,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也很難一下子掌握節目意圖。

其次是新歌推出的頻率過高,在短短8周的時間推出了23首新歌。這23首歌裡,僅有一首歌拿下了音源榜單的一位,相比起節目出演的豪華陣容,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比起其它節目裡對經典音樂作品進行重新詮釋的方式,《The Call》純推新歌,多少有點吃力不討好,畢竟前者的音樂作品本身就有傳唱度,更容易引起討論與傳播。觀眾對於新歌的接受程度本來就比較低,而節目還把重點放在了音樂人的配對上,僅有一分鐘試聽以及最終的舞臺演出,使得新歌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現與曝光,自然在音源市場上沒有持續發酵。

但是“因為是新歌所以不容易受歡迎”這樣的理由似乎也不成立。

從《看見你的聲音》到《The Call》:韓國音樂綜藝方法論

(無限挑戰歌謠祭)

比如同樣是推出新歌、兩年一度的《無限挑戰》歌謠祭,卻能在節目效果和音樂市場上都獲得雙贏,很大一個原因在於節目給予了音樂發酵、傳播的時間,節目在製作過程中會多次播放新歌的旋律,讓觀眾對新歌有熟悉感,同時加大音樂製作背後的真人秀比重,觀眾能夠對新歌投入更多情緒。

與《The Call》同時期播出的Mnet《Breakers》也採用了類似的方法,在節目正式播出之前,會在視頻網站上播出新歌的未完成Demo,讓觀眾提前熟悉旋律的同時也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結語

無論是《The Call》的“超越想象”還是《看見你的聲音》的“打破偏見”,節目製作組在節目策劃之初就試圖給觀眾帶來新的體驗。《The Call》目前還與《看.你.聲》有著不小差距,但在《看.你.聲》的成功先例的基礎上,有著華麗歌手陣容和高質量新歌的《The Call》未來可期。

作者|曾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