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中國賽鴿品系不是高不可攀

長期以來鴿界對信鴿品系的培育都十分重視,但在所有可以翻閱的理論書籍,育種經驗、模式、方法眾多,有很系統的基本理論,有很具體的操作程序,複雜的直觀的都有,這些工作可以說,鴿界有志之士都在反覆實踐,一絲不苟地在做,並且是有收穫見成效的。可是,中國品系鴿卻還是隻聽鑼鼓響,不見個角上臺,這種場面捧場者自然會覺著無耐,久而久之就有了"品系"高不可攀的思想混亂現象,煩躁的時候,甚至有用網上語言講著樂的,不承認"品系"。在科學普及的今天,這應該是我們鴿界的不幸和悲哀。當局者迷是真迷惑,我們如果稍微換一一個角度,看國外眾多品系的來歷,它們的背後真有深奧到,使中國人無法做到的東西不成,豈有此理,不讓人笑掉大牙。完全可以立論,育成中國品系鴿不是高不可攀。為什麼這麼確定,我認識膚淺不準備講大道理,只想講幾件小事情,從中國信鴿愛好者的認知出發,看看是否在理。

育成中國賽鴿品系不是高不可攀

在歐洲賽鴿的發展歷史悠久,"品系"眾多,是現代賽鴿進化的溫床。具體到養育這些品系的人,他們也都是社會成員中大凡人一個,如我們習慣稱呼的鴿友,外國鴿友,也是相當準確的。

在一些文章、傳記、介紹給我們的這些名外國鴿友中,也可以窺視這些"名家"鴿友-斑,傳記本的描述的就會很具體化,我看有一位是這樣的記述的,他的職業是屠夫,也就是一個殺牛的,另--位"品系"名家直接就是農夫。這裡我們不是評說這些社會角色怎麼樣,而是很簡單又很直觀的平凡。

育成中國賽鴿品系不是高不可攀

第一、能夠被立為"品系"的創始人,本來可能也很普通,社會普通一員,我們說的普通會員就行。

第二、正因為普通到一個職業屠夫能育成一個"品系",還因幹這一行有一定的剩餘資金作為後盾,有玩鴿子的錢,鴿迷屠夫育出好鴿子,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三、普通農夫鴿友天然的養育鴿子的環境適合。看一下登出來的圖片,他們的鴿舍就是一點小木屋,看來也並不需要豪華,"品系"就從這些落有不少蛛網的小木房子裡飛出來的。我想哪些無限崇敬,頂禮叩首的人們,當然也不會沒看到這些景象。

第四、還有無人不知的詹森兄弟有很厚的一部育種原理書,給他寫這部原理書,比育出詹森鴿系要難得多,因為,就照片資料看及文章介紹,詹森家族就是最昌盛的年代,養的鴿子也不過幾十隻,從來不搞工廠化生產,一年出的鴿子也是兩位數,既沒有靠舉家之力大規模作育,放飛,可詹森的賽績彪炳,育種成功,是譽滿天下的使用者給延續出來的,特別是近-十多年,一位高齡老詹森,這恰恰說明,品系的創始人,他也不一定需要擁有大型的養殖場,本身養育成自己的品系不是以他自養的數量為標準的,(但要求他自成體系,不是魚龍混雜的出成績群體)這樣他撒出去的就是一一個鴿系的鴿子,在更大範圍為他作放飛比賽,繁育作種的延續,當他的鴿系在較大範圍,被人接受得到驗證,更加不斷給這個鴿系以支撐,我是想說品系成活的外部條件很重要,關鍵是舍內種鴿、賽鴿互為系統,不需要多,哪麼大部頭的育種原理,也只不過是詹森棚中兩位數鴿子的記錄。

育成中國賽鴿品系不是高不可攀

老詹森能運作至今,在於首先不把自己品系的核心群,搞成一支萬國軍團,他要是養成千上萬的鴿子,見異思遷也不會有人記得詹森,因為世界鴿子早就重新洗牌,重組昇華,數不清的新品系是被後人再創作出來了,今天世界賽鴿運動已經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好鴿子品系屬於全人類,中國鴿界是清醒的,每個人都很明白,在信鴿育種這個領域,要有我們的民族創新精神,從來都不甘跟著別人的屁股後爬行,還有什麼高峰不能征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