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國慶節的你已迷失在人海?中國曲藝之鄉卻安靜得像個老人


萬壽宮,不知是不是內部還在修復,暫不對外開放

老茶館。對於川渝地區而言,茶館是場鎮市集中最常見的商業業態。 在小鎮上,每逢趕集,茶館必定是非常熱鬧的。不管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都非常喜歡在茶館喝茶聊天打牌,主要是男性。看這陳舊的八仙桌,這個茶館也是有一定時日了。

街道上人煙稀少,十分冷清。相比於外界的喧囂與繁華,走馬古道多了一份寧靜,一份能夠讓人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的寧靜,讓人能夠更好地體驗當地最真實的生活場景。

走馬小學,給人一種厚重感和滄桑感。禹王宮舊址便位於走馬小學內部,現已經不復存在。

走馬古鎮始建於北宋,興盛於明清,歷來是成渝驛道上的交通要衝和重要驛站,見證了古驛道的滄桑變遷,是古代交通郵驛歷史的縮影。

古鎮北門遺址。禹王宮前的這條橫巷是遺存至今的古老街巷,連通古鎮主街與月沼池而通達鎮外。巷口處設有鎮門,為古鎮北門。

古鎮北門內橫巷,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經過雨水沖刷,反倒增添了幾分小鎮生活的氣息。

建築由厚重的牆壁圍合而成,高高的窗戶隱約中傳達出古時的封建思想。

古鎮是依託古驛道發展而成,因此古鎮建築都是沿古驛道兩側建設。

這樣的馬燈也是古鎮中隨處可見的元素,增添了幾分古樸感。雜亂的電線和水管更展現了小鎮的生活狀態。

走馬書院建於清中朝,位於側巷山間,避開鬧肆而獨享清幽。書院建築已不復存在,只有石門尚在。石門高4米,寬2.7米。其上楹聯依稀可辨。“蛟騰鳳起旋看走馬赴瓊林,水秀山明已見文星臨藝苑”,橫批“青雲得路”,這是走馬人傑地靈的歷史寫照;保留至今的中秋文魁奪冠、民間故事等活動,則是走馬文化傳統的延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稱號更是走馬書院文脈遺韻綿綿不絕的證明。


走馬古鎮存在一定的地勢高差,從入口到盡頭一路上坡,建築順應地勢而建。

在走馬古鎮老街的背後修建有一渡槽。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掀起了學大寨、修水利的運動,各地修建了大批農田灌溉設施。與走馬場鎮擦肩而過的渡槽便是那個時代的見證。它多以青石建造,時而伏地,時而懸空,跨山越嶺,勢若游龍,蔚為壯觀。渡槽現存部分主要為懸空券拱式樣,遺有十柱九拱。如今,渡槽早已不再輸水,長滿了雜草苔蘚,但是它依舊魏然挺拔,似乎在向人們述說著當年的故事。

路燈採用馬燈式樣,讓人更覺古鎮的古樸和歷史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