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的演讲题目是“穿行”,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我想到:建筑师穿行在空间里,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穿行在室内室外,穿行在城市里穿行,在乡村中穿行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一个活动,而建筑师又不同,我们穿行在现十的空间里还穿行在虚拟的空间中,其实我们通过穿行过程中的思索,为我们的人类为我们的人们带来美好的建筑美好的生活,所以我想这个穿行可能适用于我一切内涵的一个交流。这是“穿行”这个名字的由来。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但我今天真正的题目叫“因清华而思考”。清华是我的母校,我在里面读书八年,但实际上我07年工作之后到11年才对清华的了解更深,今天我想讲一系列我们在清华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一个思考的一个起点。这个伟大的校园给我提供了一个绵长思索的机会,我也希望不负这些美好的机会。

讲起清华不得不描述一下清华的成长史,清华的校园和规划建筑史,我不是史学家,也不是这个专门研究清华校史的学者,但是为了了解清华,为了在清华做设计和研究工作,我可以给大家解释一下清华的建筑校园规划的发展史。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校历史文脉

康熙年间近春园工字厅就是清华最早的雏形。第二个时期清华的规模向四周发散,继续的成长,迎来了一个有规划的时期,到解放后迎来了非常大的发展,其实这一次是以这个东区主楼为轴线的一个发展。80年代末期开始了一个飞速的发展。94年基本成形,也就是现在清华的模样。

有人会拿北大的建筑和清华的建筑作比较,北大的建筑传承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而清华传承了更多西方的教学建筑元素,北大对国学的重视已经演变到了建筑形式上,而清华则不自觉得把文物建筑当作楷模和传承的对象。


“生长的建筑”将很好地保留我们地球的遗产,并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将是一个永恒的挑战,一个没有终极的旅程。

我们(BIAD 6A8)从07年起一直在清华艰苦的思索,辛勤的耕耘,也是因为受了其实这一句话的启发,一个永恒的挑战,没有终极的旅程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设计和思考的快乐,伴随着校园改造和建设的进程,我们也通过了一系列连贯性的设计,希望最终能够实现校园那个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形成了一个与校园共同成长和生长的设计成果。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这次讲座,我们把十年来做的工程项目合作的研究性项目梳理了一下,基本从08年起到18年一个一个在连续的不间断的做着相关的研究。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清华东区东柳村的规划项目。

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个规划区域内,我们行实现了第一个建设项目,就是现在叫蒙民伟科技大楼,也就是清华大学综合科研楼的一号楼。之后在12年到今天到现在,当然我们还没有正式的去交出这份施工图,但是这个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系馆今年将开始建设。之后我们参与了学校这个最重要的地段之一学堂路这学堂路,这是清华最主要的干道,在这全部是主要的公共教学楼。

去年,我们参与了这个学堂路西侧滨河地段的城市设计,在这个城市设计的基础之上,我们要参与设计和这个概念方案,就是文科综合楼。

今年,我们又参加了清华科学博物馆的这个设计项目的前期方案工作。

十年其实弹指一挥间,有实施的,有建成的,有在深化的,有我们在探索中的。

1

清华大学东柳村科研建筑群规划项目(2008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参与的第一个项目,这是一个清华很难得的一片完整的可以规模建设教学科研楼的区域,总用地面积有七公顷非常非常大,相对于清华的东区部分。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的出发点不止于一个普通的教学楼,基于对当时的校园现状的思考,校园的活动交流方式有很多种,清华的自行车交通,是一个非常普及、非常有特色的交通工具。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因自行车交通带来的交流和一些可能性,是我们在做清华的校园规划校园设计中必须思考的一个方向。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为了满足当时对科研空间的渴求,我们希望不只是提供一种高校的功能空间,我们希望给它能提供这种连贯的能够发生多种可能性刺激,学习师生良好的交流空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所以在这种非常高容积率高密度的设计下,我们在地下层贯穿各单元的交流空间连续脉络。同时,还在室外庭院的空间设置了跟自行车相关的这样的交流空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在当时的设计里,我们开始探索庭院空间和交流空间的互相看与被看的“穿行”关系。其实这样的设计是将园林式的空间布局,植入景观体系,给使用者构成了一个非常适合他们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让他们能在自然中工作回归生活,回归娱乐与自然为一体的这样一个模式。

2

清华大学综合科研楼一期项目(2008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这个项目实际上是我们基于东柳村地块整体理念的一次非常明确的表达和实践。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对科研空间的总体提升。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老师带学生做研究和我们做建筑师有一点类似,就是老师有阶段性的科研课题,课题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相应需要的科研空间也会随着需求而变化。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所以我们给出几个理念:第一是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可分割性。第二就是满足教师和学生最亲密的交流和研讨的关系,所以设计了老师的办公空间和老师带研究课题组做科研和教学的空间,这样以最便捷的方式让二者形成这种对应关系。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对东柳村的规划和综合科研楼一号楼的设计,学校和我们都非常希望建成一个开放性的科研实验的建筑群,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团队,甚至不同年级不同层级的师生们在一起,这样有助于激发更多的创新和创造力。

3

清华大学物理楼(2012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在清华,很多院系都独立管理自己的院系空间,尤其是非常资深的院系更甚。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12年我们有机会接触清华大学物理系馆设计。物理系馆历史悠久,馆内的墙面上悬挂了上百位物理系院士,是一个令人倾慕而神圣的地方。

我们做的清华物理系新楼今年中将破土动工,设计是基于对现有院系空间的思考,物理院历史悠久的在清华地位很重要,既是他们主要的教学对外交流空间,更体现了物理院的学术成就、品味和地位。

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重视公共的、共享的、开放的交流空间和教学空间,在对建筑空间的人性化和亲和力的追求上,我们和学校的老师们达成了共识,因此“回归人本”的这种设计理念是一个重要取向。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物理楼在清华著名的红区。从清代到民国再到解放后,清华建筑风格经历了非常巨大的反差变化,精美的建筑最频繁出现的红区。

清华的总图上有非常多的或长或短的轴线,这是美式校园的一个特点,借助校园规划已有的连续性提示,我们自然的产生了一个连续性的设计空间。

我们最终形成一个思路,强调模块性的和秩序性,以不同的公共空间来统领整个建筑构成建筑的整体秩序。建筑的核心部分在地下, 80%的实验室都集中在地下,地上以教学实验室为主,地下是科研实验室老师们长期工作的地方,他们从早到晚在这里工作,对阳光对自然的渴求更多,所以我们把老师的办公区梳理到了南侧和局部的一些采光比较好的地方!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主要的交通流线布置为垂直模型。


4

清华大学学堂路西侧滨河地段城市设计(2017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这片区域大概500米长,是清华最核心的公共教学区,大礼堂、清华学堂等著名历史建筑都在这片区域。还有人文社科图书馆、清芬园。这块地向西看遥望的就西区非常典雅的红砖建筑。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项目基于清华校园东西两大区域的交汇地段,周围的环境非常复杂,我们在继承文化文脉的基础之上,对场地进行了一个系统整合,对既有建筑进行了保护修复,将校园缝合实现连贯,形成一个新的校园环境!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希望这个设计实现之后在这些完整区域上,不只是弥补,而且增添了一个环境整合非常好的一个新的区域,而它将成为校园的不只是几何的轴心,也是真正的活力的一个中心。

5

清华大学文科综合楼(2017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这个项目其实就在刚才我们做的学堂路设计的中间部分。

这一次我们希望让校园的整体环境形成我们设计的一个主导思想。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的楼是环绕着一个开敞的庭院,或者叫一个景观的近端来形成的。我们保留了一部分老建筑,这个老建筑略有后现代风格,同时,我们让老建筑顶层开场,站顶层就可以看到西区全貌,是一个最好的视线顶点。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西侧靠近庭院的部分,我们设计了相对通透的空间,小型的室内交流空间,我们希望从室内人们能够看到院子里的活动,能够间接的参与院子里的活动。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设计了校内观看景色最佳的位置,为学生能提供夜读的场景。

我的思考如何实现校园空间与建筑积极的呼应。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保留建筑的主体现状。我们保留学堂路两侧的岑天大树,营造比较丰富的景观层次。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我们也利用了一些其他形式的空间,比如报告厅,我们把它搭建成了一个可开放可封闭的多功能空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从东柳村到现在,我们从注重建筑的本体,或者说功能的本体,到注重公共空间的引领,再到注重学校的庭院空间的塑造,我希望把更多的校园空间还给一片空地,还给一片绿地!

6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18年)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清华想成立一个崭新的院系——清华科学史系。相应的希望在这里为科学史系做一个专业的博物馆。科学博物馆选址于清华校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北侧是著名的清华艺术博物馆,据统计,艺术博物馆参观人数达到日均8000人。南侧是清华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近十年建筑及规划设计—北京院李亦农设计师因清华而思考


项目基地处于学校面向城市的开放空间,也有一个衔接内外空间的特性,加之因为美术馆的存在,这里承载着大量的参观访客,所以未来的科学博物馆将成为一个看与被看的综合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景观和多重意义。

建筑无相,建筑存有。它是一种心灵气氛,煽动此行业中众人的心绪,唤起人内心的喜悦,以及表现的意志,借由建筑来表达。这使神奇再生,即使是早被认定的老套,或是微如一条小虫的琐事。


我想表达的就是其实我们持续的研究、持续的关注带给我们建筑师本身以内心的喜悦,我更希望带带给它的使用者、它的感受者以内心的喜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