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興抓黨建助推發展多重奏

郴州新聞網10月12日訊(通訊員 曾翔 王甄 曾慧)10月11日,筆者走進永興縣便江鎮五成村,映入眼簾的是新修的環村公路、蓄水壩、路燈,新建的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和人來人往的村文化廣場熱鬧不已,以前那個基礎設施落後、經濟門路單一、年收入低的省級貧困村實現了大變樣。兩年來,五成村的鉅變得益於基層黨建的全面引領、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全面運用,該村現已成功脫貧摘帽。

2016年,永興縣實施並村工作後,所轄的行政村由342個合併成242個。而在242個村中,有215個村辦公場所因面積不足、陳舊簡陋、設施不全,難以滿足發展所需。合併村後,如何夯實黨支部“五化”基礎?永興縣開出“藥方”:推行統一籌措資金、統一推進建設、統一質量監督、統一佈局管理的“四統一”建設模式,打造農村“黨建+”綜合服務中心。截至目前,該縣計劃改擴建的215個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有190個已建成並投入使用,22個正在裝修,其他3個可在年底全部完工。

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的落成,黨員有了看得見的“家”,群眾辦事有了“根據地”,形成了“人常在、門常開、事常辦、村民常去”的黨員服務群眾新常態。該縣還依託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遠程教育信息資源,在全省率先建立“黨建+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篩查、審計監督等方式,按照“一戶一法”,針對貧困戶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具有針對性、操作性的脫貧好路子。

同時,永興縣以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為軸,堅持黨建引領,全面助推無職黨員領實職,成功探索出基層治理的新模式。在各村由老黨員牽頭,組織引導新鄉賢、農村“五老”成立村環境衛生協會、規範建房理事會、禁毒協會等多個村民自治組織,有力地助推了鄉風文明、社會事業和美麗鄉村建設。該縣鼓勵各村根據自身實際,引進電子商務、通訊服務、金融代辦、旅遊服務等組織入駐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進一步拓展農村經濟發展渠道。由黨員致富能人發起成立的合作社、行業協會,也紛紛選擇落戶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支部+產業”“支部+基地”的發展模式,催生了3000餘名黨員農業產業化發展帶頭人,發展專業合作社300多家,帶動農民2000餘戶,為農民每年增收5000多萬元,引領群眾共同致力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