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周變「黃金粥」,落實帶薪休假才是治本之策 荔枝時評

(作者沈彬,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評論人;本文系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黃金週變“黃金粥”,落實帶薪休假才是治本之策 荔枝時評


吐槽回程大堵車、旅遊景點人滿為患,儼然成為了“黃金週”後上班第一天辦公室的保留節目。

的確,在黃金週期間,很多路段堵到在車尾賣炒飯就能發橫財的地步;有的著名旅遊景點,人多到寸步難行;至於旅遊景點的駱駝累趴下、保安喊破嗓子,成為只需要換個日期就能年年重新發一遍的新聞。

據統計,過去這7天裡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26億人次,這已經值得在人類的遷移史上寫上一筆了。黃金週成了“黃金粥”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到底有沒有辦法破解“黃金粥”難題呢?從1999年首個“十一黃金週”開始,中國人已經迎來第20個“十一黃金週”,這種億級的全國嘉年華也在改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有旅遊學者把這種現象歸納為“共時度假現象”,幾個億的人流,一聲令下,同時出遊,必然會導致旅遊景點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時間內迎接大量客流,導致人們體驗下降。這種暴漲暴跌的旅遊人流對於健全完善的旅遊產業,也是一個大麻煩。怎麼才能把“共時度假”變成分時度假呢?

首先,進一步增加法定假日,是一個選項。但是,中國人的法定假日已和發達國家的數量相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定假日和週末休息日由約60天增長到115天,假日天數逐漸增多。從數字上看,中國目前全年公共假期天數和美國相差不大,甚至可以說:中國人“一年的三分之一都在放假”。這意味著中國通過立法的形式進一步延長法定假日的空間不大,撞到了天花板。

另一方面,通過法定假日+調休的方式,騰挪大小黃金週,只是治標之策,也是各個國家都有的政策,並非中國獨有。比如,美國人雖然不直接“湊長週末”。但是1968年通過《星期一假日法》,就生生把華盛頓誕辰日(2月22日)、紀念日(5月30日)、哥倫布發現美洲日(10月12日)以及老兵日(11月11日)四個節日全改為星期一,再加上週五、週六,等於連休了3天。

所以,法定假日增長可能性不大,搞“朝三暮四”式的調休,騰挪的空間也相當有限,真正的解決之道還在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早在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就發佈了《國民旅遊休閒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推行帶薪休假制度”,如今已經是2008年,眼看著2020年就要到了。但是,帶薪休假落實的現實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一些企業並沒有嚴格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另一方面,在不少企業,所謂“帶薪休假”只是指領取基本工資,導致職工有假不敢休,只能等到大小黃金週,才集體出門湊熱鬧。

帶薪休假依然奢侈,這是很多中國人的無奈。但是,應該看到,這樣的休假格局,在消費升級、國人追求品質旅遊的時代,已經嚴重滯後。

事實上,當下旅遊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奶牛”,也是提振消費的領頭羊之一。2017年,中國旅遊總收入為5.4萬億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長15.8%,很多中等收入家庭一年一兩次出國旅遊,已經成為了剛需。而一次旅遊的預算就可能相當於家庭一個月的收入,這是除了買房子、買車以外其他任何消費都不能比擬的,關鍵它的頻次還很高,甚至一年可以有好幾次。今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全域旅遊”的概念,它告別以往遊客“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模式,要改成全方位的深度旅遊。

所以,必須要站在改革的高度,站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高度看待黃金週變“黃金粥”、國民休閒和帶薪休假。國外經驗表明,逐步的休閒化是工業化社會發展的結果,適度的休閒化有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增加國民休閒時間、推進帶薪休假的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不妨拿出當年推動“五天工作制”的改革魄力,來推動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