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條縣級公路,修了50年,成了中國工期最長的路

常有一句話:要致富先修路 ,有了交通就有了發展。但是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陸地面積的67%,這便也造成了築路過程中會遇到不少的困難。特別是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想在青藏高原修路,特別是某些特殊地段,更是難上加難。

中國這條縣級公路,修了50年,成了中國工期最長的路

墨脫縣位於西藏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 喜馬拉雅東段與崗日嘎布山脈的南坡,東鄰察隅縣,南與印度交界(部分區域在藏南地區),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在該縣境內。這裡雖然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但這裡也是西藏地質、地理環境多變的代表地之一。

墨脫縣域內地勢北高南低。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兩座山峰是東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兩座山峰,地勢由北向南急劇下降,短距離內相對高差7000多米。陡峻的山、湍急的水阻“置”墨脫於“井底。

中國這條縣級公路,修了50年,成了中國工期最長的路

據瞭解,通往墨脫的主要古道有四條:一由米林縣派區翻多雄拉至墨脫;二由波密縣大興越金珠拉至墨脫;三由波密縣翻索瓦拉至墨脫;四沿帕隆藏布、雅魯藏布至墨脫。第四條過通過大峽谷,道路更加險要,所以一般人並不會走。

截至2010年,通往墨脫的是僅能供行人和馬隊行走的山路,且都要翻越4000米以上的雪山隘口。也就是說無論你怎麼走,你都需要翻過雪山、走過森林、倘若河谷。並且這裡有著頻發的地震、滑波、塌方、泥石流、高雨量和局部的強降雨。

中國這條縣級公路,修了50年,成了中國工期最長的路

稱墨脫為高原“孤島”一點也不奇怪,在每年大雪封山的八九個月內,墨脫基本上與世隔絕。由於不通公路,墨脫人的衣、食、住、行,無一不透著艱辛。每年墨脫需要的五六千噸的生活物資和建築材料,只能等到冰雪融化的開山季節,人背馬馱運進。

即使政府每年要從鄰近各縣動員騾馬1900多匹和大量人力搞運輸,也難以維濟。無論是想進入墨脫的旅行者,還是想將他們的特產運出墨脫的當地居民,他們都迫切的相墨脫有一條路,一條可以連接與外界的道路。

中國這條縣級公路,修了50年,成了中國工期最長的路

地形起伏最大、自然坡降最大、降雨量最大、地震裂度最大、地質災害最多、地質條件最複雜,這是墨脫修路最大的困難。

1993年9月25日,扎(木)墨(脫)剛能勉強通車,幾輛汽車第一次開進我國唯一不通公路的“高原孤島”墨脫縣。但沿途經常遇到猝不及防的雪崩、驟雨、飛石、泥石流諸多艱險,不僅會使得路上的人車和人時時面對死亡,更會將好不容易修通的道路再次封死。

修長墨脫公路,其實築路者已經在這裡努力了將近五十年。1961年10月西藏軍分區已組織人員開始線位踏勘。1965年,拉薩市試圖打通自帕龍(帕隆)老虎嘴沿帕隆藏布江、雅魯藏布江通往墨脫的道路,由於山勢太險而被迫停工。1975年動工至1981年停工,施工中犧牲34人,重傷近百人。2008年10月,墨脫公路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立項建設。2013年10月31日,墨脫公路正式通車。

特別是2010年嘎隆拉雪山隧道爆破成功,這是墨脫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長3310米,平均海拔3700米。嘎隆拉隧道順利貫通,墨脫人民世代被茫茫雪山所阻隔的歷史終於結束。

墨脫地區每天都有地震,平均一個星期發生一次有感地震。這裡山區最大可達4000至5000毫米,降雨強度在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地質極不穩定,泥石流多發。修築墨脫公路無疑是對人類築路工程技術的極端挑戰。

同時,墨脫公路的建成,將使這塊中華民族的寶地能夠更便捷更安全地與西藏其它地方、與內地連接,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