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爲你是懶,其實你是無知啊

懶是我們說過/聽過最多的詞之一。


一開始,我跟很多人想法一樣,認為懶是一種多少帶著天然屬性的東西,因為很小的時候,就聽很多七大姑八大姨評論誰誰家的孩子:那小孩挺聰明的,就是太懶了!

那時候,我還慶幸於自己多少有點“勤奮”的屬性,以至於不跟那些小孩同流合汙。

後來,在自己漫長上學階段的日子裡,我漸漸認為懶是一種人的本能,人人都帶著懶的本能,我們活著就是要對抗懶惰,學習要對抗懶惰,運動要對抗懶惰,早起要對抗懶惰,工作要對抗懶惰,以至於活著就是在不斷和懶惰作鬥爭,並且常常在放學後、下班後、週末、節假日敗下陣來。

現在呢,我重新認識了懶的概念,其實懶是無知啊

你以為你是懶,其實你是無知啊


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懶?

有些人認為懶人是牛逼閃閃的存在:因為懶,他們思考更省事的方法,懶得走路的人們發明了汽車,懶得寫信發明了電話,懶得幹活發明了機械,因為懶惰,人們開動大腦發明創造,只為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在人類的長河裡,懶簡直就是一座閃耀著智慧之光的燈塔!

這是辯題的詭辯罷了,這哪裡是懶,這其實是那些人經過取捨,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思考與提高生活效率上面。另一方面,大部分發明家都不是因為懶而發明東西的,要麼是興趣與愛好,要麼是商業利益的推動。

所以,經過取捨而把時間用在其中一類事情上的,那不是真正的懶,真正的懶是:對時間和自身的無知。

而這,可以分成兩種情況:

你以為你是懶,其實你是無知啊

第一種情況:根本不知道應該將時間用在什麼事情上面

這種情況是出現在我們對自己的人生缺乏規劃的時候,記得我剛入大學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高中以前都是在考試中推著自己前進,從來沒認真考慮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進入大學後看到別人有的沉迷遊戲,有的繼續學霸,有的玩轉社團,有的兼職鍛鍊……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想不清楚自己究竟應該做些什麼。

後來我知道了,如楊絳先生所說: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是的:無知。

自從真正開始讀書以後,一個新的世界好像突然在我面前鋪展開來,我漸漸意識到,一個人但凡通過閱讀感受到了邏輯思考的深刻或想象力飛舞的美妙,便不會懶。讀書會讓你跟更廣闊的世界建立聯繫。

要麼是心智成長的學習,比如《把時間當做朋友》《思考的技術》《自控力》《如何閱讀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金字塔原理》《領導階梯》《原則》……心智成長方面的學習會推動你不斷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意義,學習如何過好這一生,進而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時間,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目標。

要麼是想象力的馳騁,進入村上春樹那充滿搖滾與爵士情懷的60—80年代的日本或奇妙的1Q84平行世界,進入《冰與火之歌》裡感受一個戰亂世界的家族存亡、騎士精神、魔龍飛舞與道不盡的愛恨糾葛,進入《荊棘鳥》裡感受那燃情歲月裡的澳洲歷史與愛情……小說或傳記類的閱讀,會讓你在不同的世界裡感受一次次完整的人生,進而豐富自己的閱歷、鍛造自己的性格、明確自己的人生意義。

要進一步總結一下的話,大概是這樣的:如果你現階段不清楚自己應該把時間用在什麼上面的話,那就把時間用在閱讀、寫作與運動上面,這肯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你以為你是懶,其實你是無知啊


第二種情況:知道把時間用在哪件事上,但遲遲不願行動

第二種情況可能是很多人內心裡對“懶”的主要認知,與之相對的,現在號召行動與堅持的文章、社群或作者也越來越多了。我看過許多,也很有收穫,例如《自控力》這本書就提到很多行動層面的原因與措施,又比如新生大學前陣子發的《做過那麼多計劃,你為何還沒成功?》這篇文章說的也比較透徹,總之,“遲遲不願行動”的根源還是:無知。

1.總是覺得還有時間,還沒到火燒眉毛的時候

古人早已一語道破: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人類就是又無知又健忘,才總是認為自己的時間還挺多,所以學生時代才會在假期結束匆匆趕作業、在大學期末考試前一週刷夜複習、在肚子吃出毛病了才悔恨自己亂吃東西、在感情破裂了才痛惜彼此沒有花時間經營感情。

然後,我們還洋洋得意地總結出“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

其實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能力都是後天培養的,如果能正確瞭解自身的弱點,至少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去改善,而不總是停留在自嘲“懶癌又犯了”。例如:番茄工作法

其實在我上篇分享的《FB內部分享的26個工作方法》中也提到過:給每一件事設置一個Deadline。這與番茄工作法理念一致,番茄工作法相當於給每25分鐘的工作設定一個Deadline,這樣你會給自己一種“時間很有限”的暗示,並培養“專注+勞逸結合”的能力。既然我們都說了“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不妨好好利用起來。

2. 總是高估自己的自控力,輕易屈服於於及時享樂

一般情況下,我們想做卻遲遲不願意做的事情都是“延時享受”的一類事情,比如學習、運動、閱讀、早睡早起等,你無法在當下就得到“幸福感”,而且往往在當下是需要“脫離舒適感”的,比如運動的當下你會覺得累,而且短時間內難以體會到顯著收穫,但是長時間堅持是能讓你體會到體力增強、身材變好、大腦變得敏銳等“幸福感”的。

因為延時享受很難在當下確切感受到,所以我們總是容易屈服於及時享樂的行為,這種及時享樂包括看電影或美劇、玩遊戲、晚睡晚起、胡思亂想、暴飲暴食、逛街購物、性本能等,在當下能給自己帶來“幸福”,但從長期來看,並不會讓自己慢慢變好(產生複利效應),所以及時享樂行為是應該適當節制的。

你以為你是懶,其實你是無知啊

那麼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通過學習與行動積累,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增強對自控力的認識,建議閱讀一下《自控力》這本書,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書評《你真的認為自己自控力不行嗎》。

第二是建立反饋與激勵機制,這很重要,讓自己感受到進步的效果對堅持一項活動非常必要,但最好不要把“及時享樂”作為激勵機制,比如說學習一段時間獎勵自己暴飲暴食一次,這很可能會引導自己走回“及時享樂”的追求上面。激勵機制可以這樣做,通過記錄時間與行動,看得到自己的努力,這樣至少你的激勵方式是“行動量”或者“堅持的時間量”,別小看這單純的精神激勵,它會成為幫助你渡過量變積累階段的重要動力。

第三是找到同類一起學習,大家一起堅持一項學習或運動會形成很好的互相激勵氛圍,現在互聯網上社群組織、興趣小組特別多,學英語、學編程、學寫作、共同運動等,只要你願意都可以找到共同進步的夥伴,比如新生大學社群。

以上。


原標題《我總算認識到了,懶不是原因,是無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