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隨「河源龍」遠去

他隨“河源龍”遠去

2007年4月,呂君昌在修復恐龍化石原料時發現了霸王龍牙齒化石。

他隨“河源龍”遠去

2007年4月,呂君昌博士(右)在河源市博物館展覽館指導廣州日報記者如何鑑別恐龍骨骼化石。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黃志青

今年10月9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發出訃告,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呂君昌因病搶救無效,於當日在北京逝世,終年53歲。

訃告稱,呂君昌多年從事中生代爬行動物及其地層的研究,野外工作涉足遼西、冀北、河南、雲南、廣東等地,與加拿大、美國和日本等同行均有深度的合作研究,成果豐碩,為地科院中生代地層古生物專業的學術科研、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深受同事和學生的好評與尊敬。

這名專注河源恐龍化石研究21年、為“黃氏河源龍”命名的專家,匆匆走完了自己光輝而耀眼的一生。連日來,河源眾多市民以不同的緬懷方式,深切悼念這位為河源乃至全國恐龍研究作出傑出貢獻的英才。

手把手教館員修復化石標本

“他為人實幹執著,是研究河源恐龍的第一人。我和他共事20年,他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國當代文博專家、河源恐龍博物館原館長黃東說,他與呂君昌一起在河源工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至今仍歷歷在目。

時間追溯到1999年7月,河源發現了一批動物骨骼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受邀前來鑑定。他帶上了弟子呂君昌。由此,呂君昌便與河源結下了不解之緣。

黃東回憶說,讓其最感動的是,呂君昌手把手教會了他和多位河源市博物館館員如何修復恐龍骨骼化石標本。當時,呂君昌還在美國攻讀博士。

在讀博期間的多個寒暑假,呂君昌從美國飛到河源,就為了修復恐龍骨骼標本。黃東清楚地記得,在2000年前後,河源市博物館沒有飯堂和宿舍,呂君昌獲悉後毫無怨言,白天就和館員一起在考古發掘工地上吃快餐,或在館員家裡吃個便飯,晚上則暫住在博物館附近臨時搭建的工棚裡。黃東說:“他帶來的一件襯衣,經常是晚上洗了,次日白天接著穿,生活相當勤儉簡樸。”

呂君昌對學術嚴謹的態度令黃東印象深刻。有一次,黃東在河源恐龍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一處峭壁裡發現了疑似恐龍足跡的化石,於是邀請呂君昌前來鑑定,當場遭到他的否定:“恐龍腳印只會出現在同一個平面上,不會出現在斷層的橫切面上。”多日後,呂君昌在一處紅砂岩的平面斷層上發現了8組恐龍腳印化石。

為了緬懷與呂君昌共事的時光,黃東前日寫下了一首《悼呂君昌博士》的詩作:“同甘共苦日,銘刻在塔下。河源龍騰飛,功臣已迷家。”

引領“河源龍”走向世界

河源自1999年7月首次發現恐龍骨骼化石以來,總共發掘修復出了13具恐龍化石個體。呂君昌一直致力於協助河源市博物館對這些化石的發掘、修復和研究。

2002年12月,呂君昌在美國著名雜誌《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用英文全文發表的《記中國南方晚白堊世一新的竊蛋龍》中,正式命名河源出土的9具恐龍化石個體為“黃氏河源龍”。這是他為了鼓勵時任河源市博物館館長黃東所作的貢獻,而採用以姓氏來命名這一恐龍種類。在河源境內出土的“黃氏河源龍”化石為竊蛋龍的鳥類地位提供了標本。今後全世界新發現和研究的這種恐龍都將以“黃氏河源龍”命名,這標誌著河源恐龍的研究成果已走向了世界。

通過呂君昌的牽線搭橋,2005年1月河源市博物館憑當年館藏恐龍蛋化石10008枚,成功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黃東說,當年頒獎現場的第一個鏡頭,也是呂君昌傳回河源的。

此後,呂君昌又幫助河源做好了多項申報工作,包括河源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華恐龍之鄉”,他還促使河源成功召開了“2005河源國際恐龍學術研討會”。

呂君昌為提高河源“中華恐龍之鄉”的知名度做出了巨大貢獻。2005年8月他被聘為河源市博物館名譽館長;2006年,被授予河源市榮譽市民稱號。

帶病堅持工作 吃住都在考古現場

從1997年7月與河源結緣至今,呂君昌持續21年為河源恐龍的考古發掘工作而奮戰在一線,經常加班加點、忘我工作。

“在呂老師(呂君昌)去世前一天,我還和他通了電話,他當時中氣十足、聲音洪亮,還與我約定近期會來河源指導‘黃氏河源龍’骨骼修復及裝架工作。”河源恐龍博物館館長杜衍禮哽咽地說,“沒想到這次通話成了訣別……”

該館工作人員劉藝回憶,今年5月1日,呂老師放棄節假日的休息,專程從北京趕赴河源,對河源市區東江河畔新發掘的一組龜鱉類化石進行鑑定和研究。5月3日,他才離開河源。

“勞累過度、作息沒規律,是導致呂老師英年早逝的原因。”杜衍禮說,多年前,呂老師不幸患上了糖尿病,本應該注意休息、放鬆心情。但是,他為了對河源出土的龜鱉類化石資源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五一假期依然帶病工作,吃住都在考古發掘現場,讓全體館員為之動容。

發朋友圈推介“恐龍故鄉”

河源恐龍博物館館員黃志青回憶稱,呂君昌老師樂觀面對生活,待人和藹可親,沒有半點架子,對同事樂意傳教。今年五一假期,他和博物館工作人員外出吃飯,發現飯店的碗碟印有“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恐龍故鄉·溫泉之都”的字樣時,他當即用手機拍下這套碗碟,發佈在朋友圈裡,並配上文字“恐龍故鄉,哈哈”。呂君昌當時對黃志青稱,河源恐龍蛋化石館藏數量已達18000多枚,目前依然高居全球第一,且擁有恐龍腳印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河源“三位一體”的恐龍化石資源也屬全球罕見,當地政府應該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宣傳推介,打響“河源恐龍”品牌。

“這是啥果?猜猜這是做啥的?”黃志青說,呂君昌喜歡和朋友分享生活樂趣和勞動果實,如發現有自己熟悉的水果或美食,他會拍下來發朋友圈。黃志青說,呂老師最後一次發朋友圈是在8月31日,內容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信息。

“他對工作一絲不苟,非常認真。”黃志青回憶說,在協助河源申報“恐龍蛋館藏數量全球第一”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期間,呂君昌由於沒找到具體的申報地址,便在河源一家書店蹲點查閱了兩天。

記者手記:他多次為《廣州日報》獨家報料

驚聞呂君昌老師去世的噩耗,難掩傷痛之情。

2006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蝴蝶嶺工業園的工地實施了爆破作業。記者率先報道了該工地發現大量恐龍蛋化石並遭遇民工哄搶的消息。該報道引起了呂君昌博士的重視和高度關注。此後,呂君昌博士在該工地調研時相繼發現了霸王龍類恐龍牙齒化石、最小恐龍蛋化石和恐龍蛋中蛋化石。由於多次採訪、聯繫,記者便與呂君昌博士相識、相熟。

每次來河源調研考察,呂老師都會叫上記者一同前往。《廣州日報》多年獨家刊發的有關河源恐龍化石考古發掘的系列報道,都出自呂老師的獨家報料。

十多年來,呂博士與記者儼然成了師生關係。記者曾多次遇到專業術語不解時,呂老師都會細心地講解。有一次,呂老師笑言:“我看你勤學好問,我鼓勵你轉型為專家型記者,做我的學生吧。”

今年5月1日,呂君昌到河源東江河畔調研考察龜鱉類化石,他到達河源市區後第一時間便告知記者。那一天,記者採訪時看到呂老師體形消瘦,再三囑咐他要注意身體,他幽默地笑了笑,說:“沒事,身材變苗條了一點嘛!”沒想到,這一次相聚之後的離別,竟成永別。

斯人已去,願呂老師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